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8:36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政府网站,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公共管理,监督制度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electronicGovernment)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电子政务是国家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设想

电子政务平台,可实现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部门的分网站的、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通过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政务可实现与工商、银行、国税、地税、质监、海关、法院、公安、环保、劳人、建设、信息产业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从而形成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从而实现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利用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使系统成为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同时电子政务平台还应设置相应的服务平台。如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为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广大工作人员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市民网上对话服务系统,成为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以及公布办事指南,还可实现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三、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发展电子政务,必然会促进网上采购行为,并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政府不再游离在网络之外,那么,企业就可以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开展后,也能推进公众网上采购行为的发生,继而也会产生网上采购行为。这种利益引导比宣传劝导更直接、更有效。同时政府只有加速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群众受益、企业行为”理念中发展,政府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目前,很多企业通过电子政务,不仅获得许多免费而及时的各类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开拓新的市场。

四、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电子政务引导。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的成长,不仅取决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营造一种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法律、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家、企业、客户等单位按一定规范与程序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共同完成有关电子活动。因此政府需要运用行政手段,以身作则,带头利用信息技术,以电子化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将会起到很强的引导示范作用,也能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与认知度。

五、完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有利于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长

政府运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更加快速有效。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较大进展,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监管,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网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使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井然,促进了电子商务交易量增加。

参考文献:

[1]《2013-2017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刘红路,张真继,彭志锋.电子政务系统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2

一、电子政府评价的理论意义

科学的电子政府评价理论和评价系统,对于电子政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的评价理论是测度电子政府发展水平和绩效的依据。这对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电子政府发展中的不足,总结电子政府发展中的得失,引导电子政府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国家性的、地区性的电子政府比较,对于引导电子政府的相对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电子政府标准化的重要依据。评价理论本质上是一套电子政府概念体系。在电子政府的建设中,具体的实现方法和实现手段并不相同,但其中的理念目标却是一致的。科学的评价理论,对于引导电子政府的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科学的评价理论是指导电子政府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型。建立基于理想模型的评价理论和评价系统,对于明确未来电子政府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制定电子政府的未来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国外对电子政府评价的实践

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和咨询机构等对电子政府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我们建立电子政府理想模型,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府评价理论和评价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比较重要的研究简单介绍如下:

1.联合国对全球电子政府发展的研究。

2001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ap)两大国际组织对全球190个国家的电子政府进程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正式于2001年底。调查的最终结果体现为各国的电子政府指数。

其定义的电子政府指数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网站的信息和服务的成熟度;

二是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数据分析,其中包括六大指数: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数量、互联网主机数量、上网人数、电话、移动电话、以及电视机数量的百分比;

三是对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它包括人力发展指数(是否倾向接受并使用电子政府提供的服务)、信息获取指数(是否拥有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的、及时的信息与服务)、以及城市人数占总体人数的百分比。

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即得电子政府指数,该指数其实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状况。

为了清晰地描述各国电子政府所处的发展阶段,该调查还把电子政府的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主要是通过网站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政府机构、法规、指南等。因此,政府信息上网是电子政府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政府与用户的单向互动阶段,即政府除了上网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

第三阶段:政府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就某件事情安排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同时,公众也可以向政府提出建议或询问,使公众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决策。

第四阶段:网上事务处理阶段,即以电子的方式完完全全地完成各项政府业务的处理。

第五阶段:无缝集成阶段,这是电子政府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最终方向。社会资源的无缝隙整合、组织的趋于零成本运行、服务个性化和即时反应四项将是衡量信息社会高级发展阶段中任何一个政府组织信息化成熟度的主要标志。

在被调查评测的169个国家中,19%的国家处于第一阶段,71%的国家仍处于第二、第三阶段,只有10%的国家进入了网上事务处理阶段,而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迈入第五阶段。

2.美国政府对电子政府发展战略的研究。

美国政府对电子政府发展战略的研究,以白宫预算与管理办公室(omB)所做的研究为典型代表。其下属的电子政务特别工作小组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一个由46个联邦政府机构组成的电子政务指导机关,对于美国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起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美国政府,尤其是白宫预算与管理办公室的相关研究中,美国电子政府的服务领域被划分为四类:

政府与公民(G2C),即通过政府网站为公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政府服务;

政府与商务(G2B),即为企业和投资者等提供有效的政府服务,以良好的政策支持、管理指导和咨询服务等,促进投资环境、市场环境的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等;

政府与政府(G2G),即通过整合和共享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信息,提高政府效率,提高电子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政府的内部(iee,内部效率和效能),即通过借鉴企业中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技术,调整政府的运作模式,从而减少政府支出,提高政府部门及其政府雇员的工作效率和改进绩效。

2001年1月,美国发表了联邦政府37个部、局电子政务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其调查内容涉及1371个联邦政府电子政务项目。调查结果中发现,在所有政府服务中,G2C服务约占36%,G2B服务约占20%;G2G服务约占22%,而iee服务则约为22%。

3.埃森哲公司对全球电子政府的调查和研究(《电子政务领导——将规划变为现实》,埃森哲公司,2002年)。

著名的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在2002年对24个(包括后来加入的中国)部级电子政府进行了量化测评。考察了9个主要政府服务部门提供的169项部级政府的服务。这9个相关的服务部门是人事服务、司法与公安、税务、国防、教育、交通与机动车辆、民主与法制、采购以及邮政。

埃森哲在评价电子政府发展水平时采用电子政府“总体成熟度”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指标:

服务成熟度指标

服务的成熟度用于衡量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水平。它要考虑到部级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的数量(服务成熟度的广度),以及提供的每种服务的完善程度(服务成熟度的深度)。服务成熟度则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综合衡量的结果。

服务成熟度包括三个层次:信息型、单向作用型、双向互动型。

客户关系管理指标

客户关系管理(CRm)指标是衡量提供服务成熟度的一种手段,因此有助于国民通过与政府之间的在线互动来获得最大的效益。埃森哲采用5个衡量标准来确定CRm的作用,即政府网站的判断力、互动性、站点特性、针对性以及网络。

而总体成熟度,则由服务成熟度指标和客户关系管理指标相结合得到。在这个衡量标准中,服务的总体成熟度占70%,CRm占30%。

在测评的结果中,埃森哲根据政府网站提供服务的总体成熟度的等级,将这些政府在得分和特点相类似的基础上划分成四种类型。

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先政府,能够通过网络提供大量成熟的电子政务服务。这个类别中的政府得到的总体成熟度的分数大于50%。

具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已经建立起在线电子政务服务的牢固基础,并且通常已经展示出在CRm的利用方面取得的某些进展。这个类别中的政府得到的总体成熟度的分数在40%到50%之间。

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新兴的政府通常已经能够提供范围相当广泛的电子政务服务,尽管服务的成熟度还比较低,却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线服务的潜力和增强他们的CRm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其电子政务服务的水平。这类政府达到的总体成熟度在30%到40%之间。

正在建立电子政务平台的政府在线服务水平较低,其服务的重点是信息,因为这些政府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并且在实现他们的电子政务规划上还有相当多的基础设施问题需要解决。这类政府达到的总体成熟度不足30%。

在测评结果中,中国的电子政府发展尚处于最后一个层次。

国外电子政府研究的特点:

1.以大范围的,尤其是部级的宏观研究为主。

2.侧重于电子政府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

3.对电子政府评价理论的研究相对成熟。

国外研究对城市电子政府评价模型和评价系统建立的影响:

1.对于电子政府评价理念的建立提供了参照。

几乎所有对电子政府的研究报告都认为,政府服务的提供,是电子政府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而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未来政府发展方向的明确,为电子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对于建立电子政府理想模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国外组织对电子政府的调查和研究,让我们从现实和理论上对电子政府的内在结构、服务对象、发展轨迹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更加明确,为我们预测电子政府的未来方向,以及建立未来电子政府理想模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微观研究较少,尚没有系统完整的城市电子政府评价体系。

尽管国外组织对电子政府的宏观研究成果累累,但对于微观个体,尤其是地方性电子政府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府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三、国内的电子政府评价理论介绍

国内的电子政府研究随着国内电子政府建设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而对于电子政府评价理论的研究,却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价。相关的研究简单列举如下:

2002年9月,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报告》,利用相对简单的技术性测评体系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初步的测评和比较。

2002年12月,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全国十大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初步调查与比较》,开始逐步尝试使用国际性的电子政府模型对政府网站予以初步的测评。

2003年2月,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2-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年度报告》,尝试从内容服务的角度进行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价。

2003年6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整体沿用了内容和技术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国内地级城市进行了测评,但评价的最终结果却让人感觉不甚合理。

由于缺乏正确、系统的电子政府理念的指导,国内电子政府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很低的层次,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子政府概念非常模糊,宏观认识和长远认识不足,没有科学的电子政府理念做指导。

2.没有形成电子政府的全局性认识,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合理,评价角度混乱。

3.始终停留在简单的技术评价水平上,并没有认识到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服务。

4.相关评价系统并不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和战略指导意义,对引导电子政府的发展价值不大。

尽管如此,国内许多政府网站测评方法,尤其是其技术性测评体系,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府评价系统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其中的理念模型必须重构。

四、科学的电子政府评价理论的标准

电子政府未必遵循统一的发展模式,但电子政府概念和体系本身,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判断。电子政府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方法未必相同,但科学的电子政府评价理论,应该有其原则性的准绳。我们认为,以下标准应当成为科学的电子政府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

具有正确的引导理念。

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

基于电子政府的理想模型。

具有灵活的扩展性。

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

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要性

abstract:withtheglobalizationofe-governmentdevelopment,e-governmentassessmenthasdrawamuchattentioninmanycountries.manyresearchorganizations,consultingcompaniesandscholarsmakeaprofoundresearchforitandpracticeonit.onthebaseofnecessityofe-governmentassessment,thearticlepointsoutthedefectsinthepracticeofe-governmentassessmentinourcountries,andprovidessomereferencesfortheassessment:establishingascientificandreasonableassessmentsystem;combiningeconomicbenefitswithsocialbenefits;introducingthethird-partyassessmentagencies;strengtheningsystemconstructionofe-governmentassessmentandstuffcultivationsoastoofferreferencestotheperfectionofe-governmentassessmentinChina.

Keywords:e-government;assessment;necessity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本质、内涵、宗旨与我们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来自纳税人交纳的税费,同时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失败率相当高,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必须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在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赛迪网.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eB/oL].[2002-12-13].tech.ccidnet.com/art/5/20020618/17017_1.html.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4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失败率相当高,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必须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在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在探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对策,如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赛迪网.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eB/oL].[2002-12-13]./art/5/20020618/17017_1.html.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自200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以来,众多各级政府机构投入了巨资,项目建设轰轰烈烈。但是电子政务的绩效如何,以及如何有效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不仅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在建设与实践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信息源泉和导向。做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对提高电子政务效益,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整个政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列入各级政府的例事日程,也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如何客观评价电子政务的绩效,目前还缺统一的标准,缺乏可行性的操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在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绩效评价,有些项目即使有绩效评估这一项工作,也往往是走过场而已。人们只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计算机技术、设备,却没有看到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工作:业务改造、人员培训、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等等。

(二)标准不一,权威性差

现有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绝大多数不规范、不科学。从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以及到对工作的指导,各方面都不一致,缺乏权威的、公信力高的指标体系、评估机构与操作方法。

(三)指导性不强,评估效果差

有些电子政务项目虽然勉强作了一些评估工作,但是评估的结果也差强人意,对本项目的改进、促进作用较少,同时缺乏对其他项目的借鉴作用。

(四)研究薄弱,可操作性不强

多数的绩效评估体系经常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者是由于对制度激励效应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潜在的副作用。评价的范畴很难照顾到其全面性,很少注意评价的连续性、整体性、过程性和引导性。在评价方式上,缺乏系统性,缺乏规范的评价模式。在规划、设计、建设、应用(运营)、完善等环节都缺少绩效评价,不能把评价贯穿到整个过程。

(五)内评估的制度基础几乎是空白,近期难以建立

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的内评估是建立在三大制度的基础之上:第一,始自19世纪末、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政府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第二,始自20世纪初、自60年代已成为政府预算常规程序的投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第三,始自1949年、法制化于20世纪80年代的针对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只需审视一下我国的现状,就可以看出这三大制度基础几乎都不存在。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作用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在经济、管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逐步成为政府改革用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之必选方案。在此过程中,鉴于电子政务的风险,绩效评估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电子政务投资效益长期处于无法有效评估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形成了粗放式发展的端倪,而只有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从制度上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向可持续

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行使空间被打破,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谁也不能脱离于网络之外求取独立发展。“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当今时代,技术成了替代军事而调节国家之间的权力和权威分配、利益关系等国际政治生活的主要杠杆。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各国要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网络国防”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府秩序的积极策略

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征使政府在保证电子政府的秩序与信息安全方面都面临以往技术条件下未曾有过的困难。由于政府和社会管理愈来愈强烈地依赖网络和数字信息,而社会如此大规模地由一种极易受到普遍故障、错误、破坏和罪企图影响的技术控制,一旦出现问题,社会秩序就会被搞乱,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就会受到影响,为此,有必要对电子政务运作秩序状况进行评估。首先,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开性,但是,由于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工具可以比手工更巧妙地编辑和操纵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没有完善的机制保障,这就难免会存在严重的信息失实和信息膨胀问题,使政府、企业和公民据此做出的判断错误。这需要对电子政务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实际状况做出评估。其次,一年365天时时在线的网上政府要想就网上即时出现的所有电子政务都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和及时妥当的处理是不可能的,要从网上“大众”的意见和建议中调查出大众的真实意愿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政府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检测电子政务处理公众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成为必需。最后,公民在网上享受其信息自由权的同时,也会遭遇信息欺骗、电脑病毒、电脑犯罪、隐私权受到侵犯、知识产权争执等一系列烦扰,政府需要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秩序进行评评估。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促进政府管理变革的动力源泉

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到政府管理的全过程,政府在构建电子政府时所面对的困难,不只局限于信息技术应用层面,还与现行法律、相关政策、制度安排,以及现实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方式、工作作风、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因素密切关联,所以,电子政务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政府应该把握好信息社会带来的良好机遇,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谨慎进行,应充分考虑到电子政务推行后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各项措施之间的协调配套,通过及时、准确地评估电子政务的实施状况,从评估结果中了解我国电子政务的实现程度、发展状况及在世界上的排名,使公众理解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必要的改革震荡,关注并监督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评估结果来影响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带动行政体制的深层变革。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评估,也能帮助政府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以使我国的电子政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政府工作目标的提升而不断加强,帮助政府树立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使电子政务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行。

转贴于

(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正确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电子政务效果的评估体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而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一方面,有了这样的体系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现代电子政府运作过程中的效率、成本、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确立合理的标准化指标,可以指出各级政府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从而吸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引领正确的方向。

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我国已把信息化定性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电子政务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如何?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电子政务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我国目前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过去几年我国各地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以网络规模和系统数量来代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并以此来论成绩。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绩效观,我们必须将电子政务绩效从软硬件规模转移到电子政务产生的效益上来,转移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的价值上来。正确的绩效观要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来强化,而科学的绩效考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之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必须准确体现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准确理解电子政务目标,如何将对电子政务目标实现程度客观反映到评估体系中,是评估优先需要注意的问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包括评估模型、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面”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点”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指标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建构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科学的电子政务评价观,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要建立以“效果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科学的、整体的、综合的评价观。任何电子政务项目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价,彻底摆脱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随意性和不注重结果的倾向,也应增强上级和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的指导性。电子政务的绩效还应该包括成本节省、人员的精简、机构流程的改善、办事效率的提高、服务的扩展、办事更加透明、公正和接受群众监督等内容。就全国范围来看,要大体区分东、中、西部地区在实施中不同水平和进度的要求。就一个地区来说,其各个地方在实施中也要允许差别,体现差别。从全国行政层次上来说,中央、省、市(地)县、乡五级政府机构,要选择比较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工作比较具体的地方,先行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地方一级政府机构,要选择易于进行量化评估的部门或单位,以便从中取得经验,带动一般。

(三)制定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目标和模式、强化可操作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基于明晰的电子政务总体战略规划,才能够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目标进行逐级分解,并设定关键成功因子,从而推导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规避了为了评估而评估的误区,使绩效评估的导向性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应建立电子政务绩效的目标管理评审会议制度,即让群众和专家对各单位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进行审查、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成为各单位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任务,落实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中,通过电子政务的目标联审,使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公之于众,也有利于群众对党政部门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保证这些目标任务贯彻落实;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开辟一条问计于民、借助群众智慧的渠道,从而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确保了电子政务评估目标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性。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人才的培养

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五)客观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成败取决于绩效体系是否对于考核对象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引导性,这需要充分结合国情、各地的省情、市情。各地的电子政务均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惯性,而真正理解这些因素的,只能是长期从事位于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只有将评估的发言权交给他们,才能够避免评估体系流于形式或者负效应现象的发生。如果评估对象还处于网络建设的阶段,就无法去评估电子政务对于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而只能将重心放到对于鼓励网站群合理发展,并逐步引导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的方向上来。因此,只有在指标体系中能够体现出不同阶段、程度及矛盾所构成的现状差异,才能够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实现有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绩效评估体系的理论共性及实践个性的矛盾,才能够将理论逻辑性和实践引导性充分结合,并建立起真正围绕电子政务最终发展目标的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1]马连杰,胡新丽,张晓莲,韩华.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政务活动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 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32 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 以人为本, 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 “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 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

2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 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7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

(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

(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

(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

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

(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

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

(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

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③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

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分类是科学的起始,然而电子政务学科边界模糊。顶层规划和工程实施“两张皮”,政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个融合技术、管理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电子政务工作者分别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阻碍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关注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发展模式、推进机制等上层构造,对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变革潜力重视不足或者视而不见;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则重点关注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只考虑在已有体制上引入电子手段,其结果只会是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过程中不是“重”什么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电子政务特有的理论框架有效融合“电子”和“政务”,电子政务研究中两者都很轻。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

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5.缺乏学者群

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缺乏共同的研究视角,难以形成研究共同体。相关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专注度和深入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公共管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立足于原有学科,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群体,而各级政府信息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信息化工作。缺乏既有行政背景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又致力于电子政务科学研究的部级电子政务学术团体,难以形成学术规模效应。

6.学术地位有待提升

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作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尚未出现,电子政务研究对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不足。此外,2014年前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的电子政务研究课题仅48项,并且从年度立项数量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反映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偏低。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电子政务研究论题是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适应新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探索电子政务研究新领域、丰富电子政务理论、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论题可由电子政务的学科界定等科学问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应用问题和环境制度因素等生态问题三方面构成,当前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

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

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4.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

如何构造建立一种妥善地考虑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利益的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项目为中心的推进机制导致建设缺乏全局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特定主体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出发,基于职能和使命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症结,达成应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资源、路径及实施步骤等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构想和安排。在战略层次,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使命、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在政务层次,要以政府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中心,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相适应变革。在技术层次,则应对支撑政府业务流程的信息资源、关键技术、管理机制等进行设计,确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架构。加强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须从政府改革、社会趋势、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法律法规、信息管理、政府角色、目标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方面来研究推动跨部门、跨地方的协同和互操作。

5.电子政务安全的权衡研究

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关键问题,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建设过程中需防止“强化安全、弱化发展”的过度安全保护倾向,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能力,因而核心信息装备的非国产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决定的。信息安全是不断升级的矛与盾的攻防战,信息安全是相对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现状下,脱离技术现实条件的盲目推行“国产化”将进一步加重“安全保障能力代差”,从而造成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应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电子政务安全既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更要立足当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差距。电子政务安全权衡研究要回答如何着眼于现有条件和需求设定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8

温总理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进展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温总理的这段话可以这样解读: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应用网络技术提供集成的管理和服务,借助internet实现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离的限制,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开展始于2002年。从2002年至现在,我国省、地市级政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有了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现在欠缺的是网站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2006年底,在由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办的用户调查中,社会公众对政府网站的认知度、满意度与政府的预期相差很远。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之初,在作电子政务系统分析时只注重了电子政务的显性需求,没有想透显性需求后台的隐性需求。导致在后来实际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电子政务的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

1显性需求

1.1硬件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的设想,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模型。

电子政务系统呈现稳定的框架结构,管理和信息安全是它的两个支柱,硬件平台是它的底座,硬件平台也就是网络平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电子政务网络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由副省级及其以上的政府机关办公网络构成,外网由副省级以下政府网络构成,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社会公众和企业通过互联网门户网站与政府联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1.2软件

电子政务首先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化,然后才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此对应,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也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oa)所需软件,这个软件应集成图1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如支撑层的信息交换、事务处理、流程控制,应用层的公文处理、业务处理等;另一块是终端用户(社会公众)所使用的软件,即政府门户网站,这是社会公众与政府打交道的信息平台,政府搞电子政务有没有实际内容,有多少实际内容,政务信息是否公开了、是否更新了,政府的管理程序是否简化了、便捷了,从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平台并不复杂,但却反映了电子政务的本质。

2隐性需求

2.1观念转变、职能转变

政府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其中,推行政令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为人民服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过多地强调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使服务变成了口号。发展电子政务,需要转变政府这种重管理的“官本位”观念,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政府的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即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或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这个前提,政府就会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优化政务流程,避免政令传递速度慢、决策与执行脱节等情况发生;政府还可以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实行最大限度的政务公开,提高执政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促进廉政建设。政府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是实施电子政务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2流程重组

政务流程重组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对政务流程进行审视和再思考,通过对原有流程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实现政务作业水平的显着提高。流程重组需要摈弃传统的根据职能部门设计子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原则,采用根据业务流程来设计子系统和系统功能的新原则,即要建设一个面向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完全按照上述理论来操作,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实现部门内部的流程重组,对于某些权力很重的部门,这一改革也可以节约社会成本,为纳税人带来实惠。如,某城市交管部门汽车年审,车主在第一道检查口,要递交身份证、行车证、保险单,在第二道口子、第三道口子和最后领取年审合格证时,需再次递交上述证件,每道检查口重复检查相同的证件,显然没有这个必要,正确的做法是:在第一道检查口检查所有的证件,将检查信息输入网络系统,车主就只需直接开车上检测线了,这中间的过程均可以省掉。第二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使纳税人在网上可以办事。如某市一事业单位提出一项事业收费许可申请,需先向市一级财政局提出申请,市级财政局审批通过后,还要省级财政厅批准,这其中还需要市级物价局和省级物价厅审核,如果这四个政府部门不能实现审批信息的互通,这个审批案例就需要提出申请者在四个单位跑上一阵子,至少20天,反之,如果这四个政府部门能在网上实现信息互通,申请者只需在网上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然后等待结果即可,时间大约是5天,这期间还可以查询进展情况。这就是流程重组的巨大作用。

2.3精简机构、管理创新

在中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政府管理体制。而对于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指望通过搞电子政务出现很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政府管理体制。不能突破,不等于说不能变化。电子政务需要政府政务流程重组,政务流程重组必然导致政府机构和管理方面的变化,在政务方面进行整合和调整,在管理和机制层面进行一定改革是完全行得通的。

传统上,我国政府部门权力交叉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自身进行了多次小改,但权力交叉现象

依然存在,这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上往往体现为:有利益的事情,多个部门抢着管,而且还要收费,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办事周期长,耗费大;无利可图的事情都不管,导致某些领域失序。前者是乱作为,后者是不作为。两种情况都与电子政务的时效需求相距甚远。所以,精简机构,减少直至消除权力交叉应成为机制改革的重点,这是电子政务的后台保证条件之一。整合调整政务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需要管理创新,需要政治家的魄力。创新需要成本,也伴随风险,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在政府自身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国家的长远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毫无疑义,电子政务需要政府在管理创新上加快步伐,电子政务也会促进其步伐的加快。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9

(一)美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美国是最早提出电子政务理念的国家,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成就最高的国家,其电子政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建设与实施。美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是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协调性,从其电子政务发展至今,美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方面,颁布了《计算机保护法》、《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案》、《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颁布了《儿童网络隐保护法》、《个人隐私保护法》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颁布了《电信法》。美国与电子政务直接相关的法律是2002颁布的《电子政务实施指南》和《电子政务法》,其中《电子政务法》是当前美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法律文件,涉及到电子政务从规范立项、建设、实施与维护的全过程,同时还对电子政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管理与规划进行了立法规定。该法还明确了各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利用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职能。为促进该法的顺利执行以及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还以立法的形式对建设电子政务的建设资金进行了规定。美国针对电子政务构建的法律体系是当前世界上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原则、内容、纲要、实施与维护进行了全面规范,在电子政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所构建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其《电子政务法》是整个法律框架的核心,而计算机与网络安全、信息立法是法律框架的基础,而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是电子政务法律框架的重要补充。

(二)欧盟的电子政务立法

欧盟各成员国虽然都构建了属于本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但基于欧盟架构下,欧盟也制定了许多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规范,例如2004年制定的《欧盟范围内向社会公众、商业机构、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电子政府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欧盟各成员国跨国界的电子政务发展,是当前欧盟指引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规章。欧盟推出的其它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政务规范还有《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电子政务的路标》等,这些规章都对欧盟各成员国的电子政务立法具有指引性的作用,各成员国可结合本国国情,再细化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欧盟所制定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主要注重于整体推动欧洲电子政务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各成员国自身的信息化优势,协调各成员国间的法律环境,为在欧盟范围内实现跨国界的电子政务扫清制度障碍。通过对欧盟电子政务立法情况可以发现,欧盟所提供的电子政务规范都是一些指引性或纲领性的规范,各成员国可在这些指引性规范与因地制宜,制定与本国法律环境相契合的电子政务法律制度。

(三)新加坡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新加坡是当前世界是电子政务发展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于1982年便开始实施电子政务计划,是全世界最早推行电子政务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立法情况,已成为全球典范,成为世界上诸多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样板。新加坡在电子政府建设时采用分步骤推进的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制定了相应的电子政务发展规范。1986年是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开始,在该年推行了《国家it计划》,其目的用于引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完成公共行政管理的计算机化,以提高行政办公效率。1992年新加坡又提出了《智慧岛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完成政府职能内部的计算机化,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网上办公。1999年又颁布了一项实施电子政府、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infocomm21》计划。在2003年又启动了《电子政府行动计划时代ii》。2010年启动了《整合政会2010》,该计划的意图是更进步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信息技术在其它更为广泛的领域得到充分应用。新加坡政府在制定了详细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外,还颁布了与计划实施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例如,在1993年颁布的《滥用计算机》;1998年颁布了《电子商务政策框架》;2004年颁布了《反垃圾邮件法》等。新加坡制定的这些法律,构建了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为电子政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子政务产生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1999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阶段,90年代初我国开始电子政务方面的实施,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产生阶段。该阶段的电子政务主要完成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在这一阶段,我国颁布了一些计算机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电信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件》、《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安全保护和互联网管理规定等方面,并没有出现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条文。第二阶段:电子政务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首次出现提及电子政务的相关条文,主要体现在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三条,这两项条款的规定是对我国电子政务实施的首次肯定和推动。2004年我国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该法确定了通过相应的签名技术产生的电子签名在法律上具有相应的效力。这是我国第一部信息化法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应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也针对电子政务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广州市2002年颁布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这一规定是我国地方政府制定的首部全面规范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公开行为的政府规章,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开创意义,我国也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共条例》,构建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我国地方法律规程关于电子政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是2004年天津市颁布的《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部以“电子政务”命名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该管理办法从电子政务的项目建设、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系统安全、责任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对我国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立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2006年云南省也颁布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二部电子政务的地方性规章。

三、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的比较

以下将从立法模式和立法科学性两方面对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情况展开比较分析。

(一)立法模式的比较

综观国外关于电子政务立法模式方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不同,其立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根据其立法特征来看,目前可以概述为两种类型的立法模式,即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和分散立法模式两种。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这种是模式是指有一部专门的单行法《电子政务法》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再由其它的单行法对《电子政务法》进行支撑与配套,共同构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美国制定了专门针对电子政务的《电子政务法》,并配套了其它的单行法,例如《网上电子安全法案》、《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等。分散立法模式是指没有制定专门关于电子政务的法律,而且通过构建其它法律体系来完成对电子政务的支撑,这种立法模式如果处理不断容易造成法律间的冲突,而且过于复杂的法律体系,也造成了电子政务法律适用的复杂性。目前,欧盟许多国家以及我国都属于分散立法的模式,在分散立法模式下,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因为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会导致各法律条文间的紧密性不强,而且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对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整体规范效果较差。与部分欧盟国家相比,我国虽然也属于分散立法模式,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慢,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构建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仍然具有较大差距,特别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制定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大多是部门法和地方法,立法层次低,而且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导致出现各自为政、盲目建设的问题。同时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基本是规范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管理方面的,电子政务特征不明显,对电子政务的规范能力差。因此,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采用分散立法模式暴露出众多的问题,特别在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此薄弱的环境下,其缺陷更加明显。当然,这种薄弱的立法体系,也给我国实现跨越式的电子政务立法带来了机会,我们完全有可能采用美国的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立法科学性的比较

通过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与立法过程可以发现,新加坡的法律体系构建都是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制定的,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以使法律体系能不断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低、电子政务发展晚,因此在立法科学性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国内外电子政务具体法律制度方面的比较

我国电子政务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所建立的相关法律规范仍有诸多的局限性,例如《电子签名法》在欧盟、日本、美国的适用范围包括电子政务,而我国仅局域于电子商务方面,如果要适用电子政务还需要国务院及国务院规定的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规定,这表明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数字签名和电子数据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

2.国内外电子政务整体法律制度方面的比较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篇10

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行政运作成本等。科学、合理的结合实际促使电子政府更好的促进政府管理变革。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信息化

1电子政务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在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和其他服务,以实现日常办公、信息收发、公共管理等政府事物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一种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构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2政府职能方面的影响

2.1管理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传统的政府职能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提供公共事务及公共服务的政府主体。二是注重科层制组织机构的层级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新时期的政府管理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电子政务的建设为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它提高了政府领导和一般公务人员的能力素质,节省了公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先进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把政府和公众联系起来,使公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享受到了政府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政府转变职能的“助推器”,使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政务的特质就在于它是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通讯技术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政府通过网上的虚拟市场获得真实、全面、准确、及时的企业信息,由政府建立大型的专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加工,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帮助政府进行决策,来调节政府政策,再通过电子文件传送政策命令。同时可在网上设立电子公告牌,电子命令实现其调控作用。办公电子化。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之一就是实现网上办公。通过建立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把各种证明和文件电子化。

2.2组织结构革新

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结构,组织内部相对封闭,不自主,互动性不强,且它的信息交流结构易导致失真。电子政务下的政府组织最大的特点是结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组织通过建立一个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政府运行新机制,推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结构向扁平化和网络化转变。它既是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是组织机构设置理念的调整,意味着政府动态网络型机构的设立与政府流程再造。政府组织和外界环境是互相开放的,没有明显的界限,政府组织各部分。

2.3服务方面

沟通电子化。电子政府能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便于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网上调查,作为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参考。资料电子化。电子政府通过对外宣传主页和管理系统使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政府服务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的上网使政府的服务更加完善,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4消费方面

政府采购电子化。电子政府利用互联网络政府采购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招标,完成采购过程,可以节省大量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并在网上实现政府采购的国际化。

3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的关系

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是与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政府公务员像镙钉一样被固定在某个岗位上,政府部门整体的运作缺乏弹性,对理性和规范的追求甚至超越了政府工作目标本身。零散而孤立的管理职能、基于人力的文书和档案处理以及复杂的事件呈报和处理程序,使得系统不断增大而效率却不断降低。这样的政府显然难以应付互联网时代的复杂局面,公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逐渐增大。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政府如果想继续发挥作用和影响就不得不跟上潮流,不能固守传统的领地。在传统政府管理面临困境之时,人们发现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政府管理变革中,“电子”与“政务”缺一不可。在我国,电子政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迅速得以推进,各地政府无不将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政务作为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有的学者指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结构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电子政务,应该是一项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信息化产业建设为辅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既要电子,又要政务”。要电子,是以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为目的的;要政务,就是要以政务流为主线,逐个环节地实现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化,以避免固化或强化现有的政府结构和通过信息化实现政府重构的不良后果。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一种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实现才是开展电子政务的目的。电子政务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物,虽然电子政务从其名称上来看强调的是政府管理的技术性特征,是在技术意义上对政府管理进行的界定,但它的内涵却远远超出了技术性的层面,而更加体现政府在理念、职能和组织方面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政务”方面的革新。在政务办公系统中,办公组织是信息决策,任务执行,管理和监督等重要活动的载体,政府的办公组织结构揭示了政府人员的管理层次,反映了政府组织中人与工作,决策,责权之间的联系。因此对政务办公组织的建模工作在政务办公建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变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从而实现了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当然,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两面性,电子政务的实施在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相当的便利后,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以发展电子政务为契机,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中心,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因此,我国政府应认真对待政府管理变革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实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要想在电子政务条件下使政府管理变革有效实施,还需要我国政府及行政工作人员的大量努力。

【参考文献】

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