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管理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4:11

生态管理理念篇1

一、生态主义理论概述

生态主义(ecologism),又称绿色政治学,环境政治学和生态政治学等,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兴政治思潮,也是西方国家绿色运动和绿党的意识形态。生态主义思潮深受卢梭、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欧美近代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以及发展方向持怀疑态度,认为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太多的人造物,实际上导致个注的泯灭和文化的衰落,因而追求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

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进入了一场新的危机,这就更加促使了生态主义者对现代消费模式、工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科技本质、工作概念以及人口增长的批判和反省,忧虑地提出了一些关于限制工业化社会经济增长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反而能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生态主义者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统一的、平衡的有机体,自然界本身被视为拥有价值和道德’而且完整地跟身为动物的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人类组织社会、经济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同样的自然主义逻辑和自然界的目的有关,自然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不能“以人类为中心”,要尊重自然的本体地位,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一个彻底的价值转换、一个人性的新生或范式的改变之上的社会。它将会是个相对低能耗的社会,不太强调物质的消费,鼓励个人的自给自足和自觉的个人节俭,重视个人的德性修养和个人的道德责任。人们需要尊重“生态的承载能力”,需要“坚守其应有的定位”,而且必须是符合“人类尺度的”。

虽然生态主义理论在某些方面有其局限性,但是其“绿色”、“和谐”、“节约”、“共生”、“平衡”、“系统”的理念,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扭转我国当前传统僵化保守行政管理理念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恰似一支清新剂注人到处处弥漫着腐化气息的行政环境中,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将生态主义的理念融人到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有助于培育新的行政理念和创造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和谐。

二、行政生态学和生态行政管理概念剖析

在将生态主义的理念引人到当前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区分另夕卜一^概念,即行政生态学,否则笔者的论述将会模糊不清。行政生态学是由行政学家里格斯在其着作《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和《行政生态学》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借用了“生态学”的系统观点,不再将行政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强调其与其他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行政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行政生态学就是研究自然以及人类生活的文化环境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的一门有关行政学的分支学科。

里格斯在其着作《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将人类社会的行政模式分为了三种,即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的过渡型行政模式、衍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对应典型的现代国家范例,具有不同的社会特点,是适应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的行政模式。行政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各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过程,同时也研究每个国家不同的行政文化和制度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行政生态学的概念与笔者所要研究的生态主义的行政管理即生态行政管理的概念不同。前者是指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的是行政的外部环境与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生态行政管理是指一种政府管理的方式,政府要将生态主义的理念融人到自身的行政管理当中,实现一种绿色和谐文明的管理。行政生态学解决的是政府管理的外部相关性,而生态行政管理解决的是政府管理的内部性,即政府管理内在的规则和运行机制,追求政府管理自身的生态化。政府管理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i皆,还要实现政府管理自身的和谐。

生态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要求建立一个“生态型政府”。这个生态型政府不仅仅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型政府,就像黄爱宝教授所认为的那样,“所谓生态型政府就是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府,或者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政府组织。”只顾考虑统筹人与自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制定公共政策,最后达到由政府主导,动员全体公民一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然而这种新型的“生态型政府”的理念是与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等现在国家所倡导的理念相并列的,它针对的是改善政府自身的属性,而不仅仅是它所发挥的功能。我们需要用生态主义的理念重塑政府自身,建立一个真正符合“绿色”、“节约”、“和谐”等理念的“生态型政府”。“生态型政府”不仅仅是要去保护外部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自身必须是符合生态理念的。

三、生态主义的引入对我国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生态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在其关注的对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等诸多方面都独树一帜,其影响在西方世界内外都在不断扩大。将生态主义的理念引人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以及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以下,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一下生态主义的引人对我国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1.促进行政管理的高效廉洁,建设成生态型政府。生态主义信奉一种后物质主义,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乐倾向。所以,生态主义的融人会适当地改变人们单纯追求私利的价值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行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工作中各尽其职,真正服务普通民众,同时各级政府能够转变行政理念,在制定行政政策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到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水平上,建立一个真正符合“绿色”、“节约”、“和谐”等理念的“生态型政府”。

2.有利于建设绿色政治结构,促进政治民主和稳定。绿色政治结构是绿色主义者的生态学价值观,尤指回归自然和激进平等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我国对西方生态主义的引人,能够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在政治体制中表现为在尊重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参与政治权利的基础上,能够更多的放权,给予基层、社区、企业等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同时也保留国家的最高权威,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务中,如立法活动、经济方面的长远规划、宏观调控等方面必须得到国家的合作,甚至由国家直接实施。这样的必要的集中和民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

3.有利于营造绿色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生态主义强调社会公正保护弱者,同时生态主义也重视职业道德,所以将生态主义融人我国的行政管理及其他方面,都有利于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尊重社会的多元化,维护社会生态平衡,营造平等、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生态主义提倡人们培养职业道德,各种社会职业都负有社会责任’应该造福人类,而不从事和进行破坏性的工作,这一要求也使得全社会人们各司其职,在不同行业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势必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大部分的资源的生成周期远远赶不上人类的使用速度,正在逐步枯竭。生态主义主张将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产量、提高数量,置自然与社会不顾。生态主义主张发展副作用较小的“软技术”,限制开发化石燃料,提倡简朴节约,这些理念融人到我国的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中,能促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

5.以自然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全球生态迅速恶化,空气和水源污染、核泄漏、森林锐减、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环境灾难日益严峻,这些生态环境现状是生态主义产生的最大的原因,所以生态主义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创造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人类生存条件而奋斗。所以,无论是将生态主义融人我国的行政管理还是其他方面都是能够促进人们建立生态危机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6.生态主义理念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生态主义吸收了西方系统论的思想,以全局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它坚决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剥削行为,强烈的追求一种平等、和平、公正、共存共荣的国际新秩序。生态主义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实现国家间的互利共赢。

生态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新型的政治思潮一直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现代生态孪理论的回应和主动接纳,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学科,致力于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以,生态主义的引人同样会为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新的、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当前中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国务院的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水平巳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建立和健全了行政管理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律和法规;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行政过程也开始透明化、程序化、人性化?’行政监督也得到加强;行政人员的选拔、考核、晋升、奖惩也不断公开化’公正化,民主化;行政管理的绩效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不容否定的是,当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旧突出,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理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行政管理体制只是对旧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新型管理体制,能真正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希冀和要求。

1.行政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旧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理念仍旧存在,新型行政理念还未真正确立。等级观、人治观、统治观依然深人人心。以人为本的理念,法治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效率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贯彻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新型的绿色和谐管理理念,更是闻所未闻。旧有理念的根深蒂固,一方面是由思想意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意识的惯性和顽固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改变和根除,新思想的产生也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人的思想意识就是在新旧思想间不断碰撞,摩擦,斗争中不断前行的,是双方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新思想要代替旧思想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性爱慕虚荣与喜好权力,以及维护既得利益的产物。人人都有权力欲,不受约束的权力必将导致权力的滥用。通过手中的权力,在没有法律的约束下,在长期专制文化的浸润下,可以有效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获取到其他实质性利益。因此,如果没有外在条件的束缚,只想靠行政管理机构自身去转变行政理念是很难奏效的。

2.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总是处于低效运转的怪圈。虽然历经多次行政机构改革,但成效都不大,甚至还有越改越糟的趋势。行政机构改革常常陷人了扩大一改革缩小-又继续扩大的怪圈,行政管理的效率也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现在拥有的庞大行政官僚机构和人员,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人,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机构重叠,权责不明,各行政机构之间相互推倭、相互扯皮,只愿抢功不愿揽过,行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不仅造成了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让更多的行政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力和智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还使得政府形象受到损害。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难以裁撤,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的严重阻挠,另一方面也是全能型政府的必然后果。

3.行政管理过程自由化,法治化程度低。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的行政法律和法规,但是行政法的规定过于宽泛,过于抽象和原则化,不够明确和具体,对于一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行政法也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行政法的滞后性就给予了行政管理人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了行政管理过程中腐败丛生,破坏了行政生态的平衡,致使“官民矛盾”频发。“官民矛盾”的现象一旦常态化、普遍化,就会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政府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就根本无法推进。相反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却不得不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又会带来更大的官民对抗,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对公民的人身、财产造成了伤害,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可能会带来政治动乱。另外,行政管理总是有种自我扩张的倾向,经常会把其触角深人到本不该其管理的地方,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本应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自发调节的领域,却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脚”的介人,致使市场调节紊乱,功能尽失,最终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不良的后果。

4.行政管理方式上没有很好地做到民主行政,使得人民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虽然我国的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机构中建立了各种便于民主行政的各种制度,如市长信箱、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在一些紧密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出台过程中也及时采纳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种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管理方式却没有广泛在各级行政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行政管理中的个人专权、本位主义等不合理的行政行为依旧普遍存在。而且,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更注重追求经济速度的增长,行政考核中注重政绩工程的考察,这些都造成我国的行政管理一直是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中心的,市政的建设也追求形象工程的建立,这都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错误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不利于我国的行政管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也不符合我国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行政管理过程中资源浪费过于严重,“三公”消费屡遏不止。由于对政府预算缺乏必要的有力的监督,这就致使政府行政的开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担心因开支不当而承担某些责任。在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假公济私就愈发不可收拾。“三公”消费的愈演愈烈,严重侵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招致了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同时也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自身形象,从而更加重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本,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严重威胁着社会资本的积聚。“三公”消费的过度扩张,严重违背了“生态型政府”的理念,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利用法治和监督加强对“三公”消费的制约,既是重塑政府形象,重建政府公信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生态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暴露的贼越明显’行政管理失误所导致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否则,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的需求,政府自身的合法性也会遭到巨大挑战。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型,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现实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是建设新型“生态型政府”的必要途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巨大转变,必然会带来全社会风尚的焕然一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会激发出更大的社会活力。政府的合法性也会得到空前提高,执政地位也会更加巩固。同时也可以适当地缓解我国现在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和谐。

五、生态理念视域下的行政管理改革

面对着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既需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更需要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何破除行政管理中的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先进的符合时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改革就会失去方向。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理念,树立新型的绿色和谐管理理念,然后将其渗透在行政管理的各个过程中去,是我国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最好出路。

1.继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能。大部门制改革是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人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效能的重大举措。这项改革可以大大精简政府机构人员,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可以明确政府部门职责权限,有效地防止了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导致的相互推倭扯皮;有利于建设责任制政府。同时可以有效地保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政令的执行顺畅。可以优化政府职能,促使政府职能重新回归到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质量,增强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

当然,大部门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牵涉到太多的利益群体,改革的机会成本会很高,所以必须稳妥、渐进、有序地实施。推行大部门制改革需要坚持四大原则:一是回应性调试原则,即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利益多元、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自身进行调试。二是总体性统筹原则,即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权力配置、各种关系、府际改革,使各方面都要达到某种平衡。三是系统性集中原则,即要整合职能、权责、机构、机制,集中高效地行使权力。四是制约性协调原则,即要在国务院各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就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形成协调性制约。最后是总揽性分别原则,即既要进行总体性设计,又要实行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大部制的改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合乎了人民群众的期望,符合绿色和谐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建设责任性政府,生态型政府。

2.继续推进分权让利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大量的行政审批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严重约束了社会发展的活力,造成了大量的行政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和权限,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不要越权。尽量理清市场和政府的管理领域,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资源分配上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应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市场的过度操控,不仅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秩序,使市场丧失自我调节的功能,造成了大量的权力寻租,更恶劣地是扼杀了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活力。同时使得个人和企业的独立性遭到了巨大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性,培养出一种十足的奴性意识,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导致了官商勾结横行,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分权让利的改革,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垄断,重新激发社会活力,也符合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然而要将分权让利改革落到实处,还需要一系列具体途径。首先,减少政府控制的收人和资源,变政府财政为公共财政。过多的政府开支会带来资源的低效利用,投资的失误,产业结构的扭曲,权力寻租等,要加强政府财政的公共性服务投人。其次,加大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松管制,扩大民间投资领域,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最大程度地满足非公企业的需要。最后,要明确分权让利的最终客体,并且要用法治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让利,另一方面是政府向企业及个人分权让利,只有用法治明确具体的分权让利客体和实质内容,才能有效防止分权让利的改革被扭曲,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得到实惠,改革只是流于形式,最终破产的悲惨局面。

3.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行政法律法规,保障行政管理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序化。致力于建设法治政府,将政府的行政管理从决策、执行到反馈、监督的整个过程都引人到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防止行政决策的自由化。规范约束行政行为,有效遏制行政腐败,提高行政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政府依法行政,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加强公民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减少政府行政过程中与公民的冲突,大大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的和谐。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必须稳妥推进,从实际出发,坚持方向,把握原则。首先要提髙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制度最终还是要人来实践,而领导干部又起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其次,要完善各项行政制度,包括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要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这几项制度直接关系着政府行政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序化,因此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环节。最后,要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行政监督,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跟踪监督,可以发挥巨大的监督作用。另外,行政问责制也要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不能仅仅只是一种临时问责,具有太大的随意性,既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又起不到它应有的实质性问责效果。

4.加强对社会公民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态理念的教育,营造一个有利于生态理念传播与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国现在的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以及相关的一些专门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社会实践中,适当地把这种生态主义的理念融人到学习、实践中,这不仅丰富了中国行政研究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让这批走向政府工作岗位的人才将这种理念带到实际的工作中,把行政理念从传统的追求私利的、单纯为本部门、本地区服务的狭隘的行政理念转变为为实现全局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的生态行政理念。

要实现这种转变,一方面高校及党政培训机构应投人资金培养关于行政改革的、建设生态型政府方面的人才,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调研等,不断地完善关于行政理念转变、生态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定期的学术交流,学生交换,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研究,以及对“生态型政府”建设成功的世界典型国家的考察等,都可以促进我国行政管理的创新。此外要利用广泛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来宣传生态主义的理念和建设生态型政府的重要性,使得全社会共同支持行政体制的改革,进而能更好地将生态主义的理念与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我国十八大确立的新的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

5.规范行政管理过程,渐进式地推行生态主义的行政管理方式。仅有了政策与理念是不够的,怎样能把这种理念与政策真正落实,执行是起关键性作用的。执行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执行就是根据原有的制度?、计划,组织人员各尽其职,完成计划目标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行政理念与方式的转变,必须要严格行政执行过程,并严格规范行政管理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如行政人员的素质低,现有理念与原有行政理念的冲突,公民的不适应等。这些都是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加以改善的,如强化新理念的宣传,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行政变革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来源于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一项重大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造成新理念、新政策推行的失败。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应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或争取这些群体的支持。

总之,生态理念的引人无疑会给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抓住这次机遇,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将会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国内国际发展的要求,否则将会付出很高的行政管理成本或者可能要承受制度僵化带来的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300多年的工业文明社会是以人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我们不可否认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但是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矛盾不断突出、生态环境的破环等问题都使得人类不得不去思考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也就是生态主义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并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管理理念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理念,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修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生态系统,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发展走向正确的秩序,或使用的弹性的生态系统,辅以人工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一步一步或使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良性循环,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活动的影响下,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

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根据自然环境、资源流向经济效益的命脉,使得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的优良形式。生态园林城市倡导生态伦理,倡导绿色文明,保护和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实现清洁生产,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该地区文化特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功能的协调,以满足生态平衡,城市发展和布局结构合理,形成了协调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系统的城市发展。城市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城市,保持城市原来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持自然形式的地形地貌、水系、人文、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公共利益的制定和实施的当中来。

三、城市园林生态恢复的概述

景观生态恢复是指恢复原始生态系统的受损,这与人类活动被暂停或相互联系。景观生态建设应以景观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单元,包括调整原来的景观格局,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威胁或功能,完善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化导致一个良性循环。城市景观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情况下恢复原始的生态系统,这也没有什么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生态修复是最关键的恢复系统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能够维持城市本身。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水平的问题,其主要的性能水平是一个生态系统区域,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景观退化。

四、以生态修复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模式

1.内容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从整体性出发系统,规划和设计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措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园林绿地景观是由人工植物群落影响下的人工地形、水和其他自然元素与纯人类构建结构建筑的复杂巨系统,园林绿地景观系统不再是在分散状态,但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反映在每一个部分的绿色空间景观必须密切关注其整体性。对于处理这类园林绿地,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有机部分的园林绿地景观。但现实往往只能满足城市在视觉上的需要,而不是整个花园绿地生态调节功能。使园林绿地发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能,必须是有机组织。遵循生态修复服务功能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态花园绿地景观设计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植物配置,使用自然植物利基原理、设计的生态关系对象进行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和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利用植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特征,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的布局,以达到最大的衰减的空气污染,水质污染;

(三)、在使用景观要素、景观素描大量的材料中,在景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的时候,比如工业荒地垃圾要合理有效的使用;

(四)、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是景观设计;

(五)、生活生态位的改善是促进生产生态位改善的推动力。

2.工程技术手段

技术的基础是生态修复。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非生物因素、生物物种、个人、人口、社区、生态系统和景观、区域和全球生态系统)。回收技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旨在恢复各种物理性问题(如辐射、风、水文学、土壤颗粒结构、温度、湿度、矩阵、地形、地质、水利、灌溉)、化学问题,污染和废物处理和利用,土壤、富营养、化学结构和流程、酸化、盐渍化和碱化土壤肥力在极端环境改善等、生物问题(错误处理幼苗,种子生产、种子的选择、育种和种质改良等)、生态技术(从不同的层面看,比如人口调控或社区配置控制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行为装配)生态演绎的规定,来构建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模式优化生态系统。

五、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的管理方法

人们常常基于人类的方式恢复城市园林生态。在不同的恢复模式和参与空间和时间顺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同,经常影响达到极限状态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物物种存在于许多方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生态重建的大型工程项目是人工干预和生物物种的人工生态修复的表达模式。由于生态系统恢复时间开放,物种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步骤,是多次入境的过程。因此一定条件下的空间和时间的混合物种及其配合参与的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形成的城市园林生态恢复模式。

在同一时空领域上进入的物种组合有利于形成生态结构和功能流程的基本环节或链;在不同时空领域上进入的物种组合有利于形成绿地景观的基本生态结构网络,进一步促进绿地景观网络功能的发育。

各项生态修复服务功能对于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差异:在一个特定的城市,从城市绿地规划的关键考虑因素是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为城市居民有差异,这是优先确定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

生态修复服务功能与绿地的提高而增大的速度的差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绿色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将会得到增强。然而,由于绿地增加的数量、生态修复服务增强速度是不同的,或绿色的敏感程度的增加都是不同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灵敏度越高的生态修复服务功能应该更优先,如图。

六、结束语

现代工业化程度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受到极大的危害,为了让生态系统得到良好的恢复,必须借助现代手段的景观恢复、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系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实现健康的生态系统,进而实现园林化的美丽城市。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模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园林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生态管理理念篇3

关键词:企业生态位生态位经营企业生态位宽度

企业生态位的现实意义

生态位,特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时间上、空间等上占有的地位。生物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是,许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共荣”、绵延至今,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正如生物体一样,企业也深深统一于它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企业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要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冷静而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生态位经营。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并没有考虑和尊重这个直接关系到企业命运与前途的客观生态经济规律,他们热衷于搞“一窝蜂”,哪种经营领域能赚大钱,就一拥而上,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特产不特的现象一再发生。由于企业生态位选择不当而导致过度竞争,频频出现的价格战就是如此,其结果是:市场秩序混乱,劣质企业混水摸鱼,优质企业反而因资源浪费、利润滑坡而影响其健康发展。

企业生态位概念

效仿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定义,企业生态位是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企业在其特定时期上,所具有的功能和地位。一个企业的生态位既反映该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企业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研究企业生态位就是要研究某企业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即一定尺度)生存发展时,需要何种条件以及能够发挥何种作用(即对该层次、该范围内的“企业生态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企业生态位则是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且经常发生变动。企业在行业中的生态位是企业在行业内竞争实力的标志。

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

企业生态位所涵括的全部内容称为企业生态位的宽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承担的系统功能。企业的生态系统功能是为最终用户提供价值。任何企业都难以独自完成某个系统的全部功能,往往仅承担该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子功能。同时,系统的子功能也有重要与次要之分。

2、企业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以及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通常企业的地理位置与企业的可利用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一般是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的一个区域,雇员大部分来自于周边地区。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处于哪些价值链的交点上,二是企业在一条价值链的哪个部分。一般说来,企业能力范围内所参与的价值链越多,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在一条价值链中,每一部分的利益都不相同。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价值链的两端获取利益最大,而处于中间区域的往往只能获得较少的价值。

3、企业的控制资源。由四个元素构成:(1)消费资源,指企业已经掌握的用户群体,包括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度;(2)供应资源,指企业的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的数量、供应产品的质量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3)智力资源,指企业可以获取知识的来源,包括知识来源的范围和知识来源的质量;(4)资本资源,指企业的资本来源。包括出资者的范围和出资者的稳定性。

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上的应用

高斯(Gause,1934)原理说明,生态位差异大的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生态位越近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选择压也越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解释了迈克尔·波特为什么将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司战略而加以强调,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差异化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者分占不同的生态位,保持个性,从而才能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借鉴生态位的理论和实践,企业应重新在功能、产品和时空上给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尽快从恶性竞争中解脱出来,因而企业要有“生态位经营”和“共存共荣”的理念。当前,绝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任何企业都难以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因而任何企业都不应试图在整个市场上争取优势地位,到处与人竞争,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部分作为目标,实施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定自己适当的竞争地位。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因此,要对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品种、经营规模等进行认真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勇于“忍痛割爱”,“以退为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恶性竞争,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垄断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占据垄断地位,原因之一就是能提供竞争对手不能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强有力的位置,也就是实行生态位经营。

1、空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的差别是企业最常采用的竞争对策。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存空间:有的可以在市中心站稳脚跟,有的可以深入居民小区,有的可以到郊区开辟阵地,有的还可以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老、少、边地区进军。例如,肉鸡营销以出口为主,而生猪以内销为主。

2、时间生态位。动物对觅食时间的选择很值得借鉴,有在白天行动的“昼行性动物”;有在夜间行动的“夜行性动物”;有在拂晓和黄昏行动的“拂泛性动物”,其选择不同时间生态位的最大意义在于减少觅食上的激烈竞争,减少与天敌相遇的机会。如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和快餐厅就是利用时间生态位的区别与大型商场和饭店进行竞争的,而农业企业所经营的反季节蔬菜更是利用了自然界的时间生态位差别。

3、营养生态位。动物生存需要找准自己的营养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也就是说,选择适宜的取食对象,而企业则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采用“目标客户生态位经营”策略,选择生产某档次的产品,或者细分品牌,实行不同大类的专业分工,使产品分别针对于高、中、低收入客户,或者仅针对某一层次的客户,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

4、规模生态位。根据当地购买力的不同,采取大、中、小规模相结合的合理布局,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避开恶性竞争。

5、业态生态位。更新经营业态以避免恶性竞争是现代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经营已具有多种业态,除了我们熟悉的批发市场外,还有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百货商店、品牌专卖、品牌折扣等。每个行业都应该有众多的业态,才能维持整个行业圈的共存共荣。

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1、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生态位经营必须立足于市场,并依据市场细分而采取经营决策,如果脱离市场的需求而片面追求与众不同,就会被市场所摈弃,产品价值得不到补偿,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不管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方式,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是真理。

2、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的产品要取得市场优势是很困难的,企业的创新诸如企业设计、技术、功能、结构、外观、造型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完善,或者企业经营策略、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大规模改变或提高,都会造成新产品个性突出,造成一种“生态位差异化”的优势,从而创造新的市场生态位。而且企业要不断创新,将这种“生态位差异化”固定,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生态管理理念篇4

1.把工作看成乐趣,人生即天堂,把工作看成负担,人生即地狱。

2.认真工作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享受。要想自己快乐,就要用心工作,如果因为荣誉、地位等小的挫折,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活着也就失去了光彩。

3.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轻轻松松做事,开开心心生活。

4.人生是现场直播,没有排练,认真对待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件事。

阳光心态理念

1.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社会、为他人、为学校、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2.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由于计较的少。

3.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自己身体虚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自己方法太少。

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让自己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阳光。

教师合作理念

1.在竞争与合作中保持平和的心境。

2.善待学生、善待同事,等于善待自己。把身边的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之中;看成魔鬼,你会生活在地狱之中。

3.不要把别人想太坏,真诚而简单地对待别人,我们会活得平静而精彩。

4.欣赏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隐私,快乐自己的人生。

学生评价理念

1.我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唯一的。

2.多把尺子量学生。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3.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不已;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光。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4.成绩评定用等级代替名次,鼓励学生争做“优秀”生,努力考“重点”。

班主任工作理念

1.抓纪律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但良好纪律的基础是高尚的品德。德育工作才是班主任第一要抓的的大事。不从这里入手,只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老师“降”住学生靠的是:爱心、威严和方法,三者缺一不可。

3.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4.对于学生身上的缺点,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5.在班里大批评之前要有大表扬!两者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加强,老师还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情。

学生管理理念

(一)常规管理理念

1.学生管理没什么大事,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学生管理要反复抓、抓反复。

2.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3.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四有”,即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4.难忘的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终身难忘。老师必须组织一些独特的教育活动使孩子终身难忘。

(二)后进生管理理念

1.同样一个孩子,把他看成坏孩子,他会和你对着干,把他看成好孩子,他会跟着你去干。

2.教师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学生活得愉快或悲惨,能让学生丢脸或开心。所以教师是个高危的职业,一句话可以成全、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

3.优秀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鼓励发扬它;一般教师发现学生的缺点,讽刺挖苦强化它。

生态管理理念篇5

上个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即“生态管理”。顾名思义,可以得知,这一理念主要倡导的是将生态学思维与组织管理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将上述这一“生态管理”理念融入到不断分化的管理领域,可以进一步衍生出生态旅游管理。通常来讲,这一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业的现状。以往的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关注较少,一味强调对于已有旅游资源的无限制挖掘与利用,对于旅游资源是一种只减不增的消耗,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具有未来风险的。而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之下的旅游企业,将进一步关注可持续问题,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旅游资源的进一步退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

客观来讲,尽管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兴起较早,但主要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相关领域的关注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是较晚的。到上个世纪末期,都没有最终形成对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对于其专门性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为数寥寥。从我国旅游资源的普遍状况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有大量的森林、河流等原生景观,有利于挖掘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仍然是照搬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来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没有充分做到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要想改变旅游管理的现状,将生态管理融入到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实现旅游生态管理的全新转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固有的思维,不能够再以以往的旅游模式来硬套现在的旅游管理。传统的旅游管理理念只重视旅游需求,而对于旅游资源没有相应的保护观念,对于游客在旅游途中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总体来讲,就是始终将旅游景区置于一个此等的位置,轻视对其的保护与有效管理。在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不仅重视游客的相关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将旅游景区视为主体部分,重视对其的维护,并对游客提出相关的保护要求,对其中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要及时予以制止。

(二)专业人才的甄选

要展开旅游生态管理,肯定是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的。这样的人才不仅有生态管理的思维观念,还懂得如何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对于一些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需求予以满足,而另一些将严重损害环境的需求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整个旅游流程予以严格把关,才能够有效实现对于旅游资源的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整条旅游产业链的生态管控

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会发现,不管是旅游乘车,还是旅游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漫长产业链条上的诸多环节,都是可以实现生态管理的。其中一旅游住宿餐饮为例,可以助推绿色饭店、绿色旅店的发展,在住宿餐饮领域构建出更多的环境友好型的单位。首先体现在饭店或是旅店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因素的充分考虑,尽量减少建设杂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尽量降低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秉承着环保、健康以及安全的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现象,减轻旅游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四)构建循环型的旅游生态景区

这样的观念,强调的是将游客的旅游行为也视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充分激发游客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的情怀,让其参与到对旅游资源的维护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动力。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中设计一些游客能够参与的种植、采摘、放养、喂食等环节,让人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从旅游环节的设计入手,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有益的引导,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去从事这样的保护行为。除此之外,对于游客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旅游废弃物,也应该进行专门性的回收与管理,对于其中的有用成分,可以进一步进行利用,对于其中的有害成分,则着手专门化的处理与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语

生态管理理念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具有传统建造思想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三大目标管理中都具有卓越的贡献。目前,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已在国外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丹麦大建造商mthoejgaard属下一建筑公司成功应用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公司利润及员工收入增长10%一20%,施工现场安全和工程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10%以上。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对客户的“绿色”需求重视不足,“绿色”措施难以充分落实,“生态锰色”往往不到位,客户满意度较低;精益建造思想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重视并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实现生态绿色。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势必要求充分重视“生态绿色”并将“生态绿色”做到位,传统建造难以让人满意,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和落实成为必然趋势。

4.1.2“意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生态管理理念篇7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生态管理理念篇8

[论文关键词]生态学 德育 德育管理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二、在生态学视角下探析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二)学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态学诠释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三、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变革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生态管理理念篇9

关键词:生态学;德育;德育管理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二、在生态学视角下探析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二)学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态学诠释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三、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变革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生态管理理念篇10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76-01

初中班主任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其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初中班主任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往往过于强调"教师"主体角色的作用发挥,重视工作的成果和进程,而忽略对学生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的引导以及行为的规范,导致班级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纰漏。本文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出发,综合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实际情形,立足新课标发展理念,发现传统初中班主任管理理念的弊端,为真正改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几点建议分析。

1.对当前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

教师和学生作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系y内的两大主体,其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形,也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工作。实际上,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注意一点,即管理是教育发展的一大途径,学校需要管理,教师需要管理,学生也需要管理,校园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指校园环境的维护、对校园主体的监督,还包括对教师团队的监督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的保养。然而在传统初中教育工作理念下,班主任往往忽略了两方面或者不够重视两方面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是对教师团队自身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导致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往往进行的不够彻底,效益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教师开展管理工作时通常沿用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不重视对先进和新兴教育理念的学习,也没有及时浏览新兴管理模式,学习优点,弥补不足,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性得不到真正的保证。

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在管理工作中遇到不好管理的学生时往往过于焦急、暴躁,对学生进行语言说服效果不明显时甚至对学生进行言语攻击和肢体打骂,导致学生对班主任产生"阴影",个人学习和与同学的相处遇到问题时也不敢向班主任进行适时的沟通,寻求及时的建议。在初中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成绩不论是在学生个人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多于对学生个人心理、学习状态的重视,导致学生出现了一种情形--“高分低能”“高分无德”。

再者,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不能放平天平。班主任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比较温和,而对成绩不好的"差等生"则没有太多耐心,显然这违背了新课改所坚持的公平理念,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那些"差等生"在班主任不一致的管理安排下会逐渐降低对学习的兴趣,甚至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健康得不到积极的保证,也缺乏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

2.对改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建议

2.1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是帆,指引着我们的行为。良好的行为规范要从思想规范做起,在传统的初中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思想工作通常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工作的重心一般放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引领,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偏轨,出现了误差。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学生遵守法规,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此外教师要细心,在平常的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外在状态的变化,通过外在行为的差异推测学生心理的变化,定期开展班级交流会或者私下和状态不对的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保持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还要扭转学生存在偏差的思想观念,对学习热情不够高涨等进行积极的开发,尤其是对那些对学习热情不够高涨,自身自律意识要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保证亲和力,多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慢慢去除错误的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班主任要发挥好"引路人"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领和培养,要有针对性的和一些"问题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思想,善于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帮助学生及时矫正不好的行为状态,跟踪学生心理动态,多和学生互动交流,真正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通过课堂上一些有趣的观念,营造放松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引领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发展个人潜能。当代初中生是独特的一代,他们强调自我,重视个性独特性,初中生对事物尚未建立全面的判断,自控能力、自律意识尚待加强,因此教师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以身作则,帮助学生走好学习的每一步。例如教师可以开主题班会进行思想引导,观看能激发学生正能量,诸如《感动中国》《最美孝心少年》等节目的视频,或者开展积极主题诗朗诵等形式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逐步引导学生做有道德、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初中生。

2.3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学校要保证教师的学习条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学习教育管理工作出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同时,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管路理念,及时给自己"充电"。教师掌握的专业管理知识越多,在管理班级事务时遇到不好管理的学生和学生违反纪律的逆反行为时才会更加顺利。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保持平稳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切不可对学生进行严厉打骂甚至体罚,班主任需多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的管路理念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让学生受益的同时提升初中管理工作的效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经常了解管理资讯,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建设,研究管理内涵,将学科知识与教学实际联系在一起,以为学生的将来做出更好的规划指导。学校还可以组织班主任教师进行相互的交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完善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学习。学校要提高对班主任教师的要求,监督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深入观察学生心理,优化管理工作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