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9:32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1

关键词:诺兰阶段模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诺兰阶段模型介绍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从初装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他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以下为六个阶段,任何组织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跳跃式发展。

1、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是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单项信息处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个别部门引入计算机,起一种宣传、启蒙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对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从不了解到有点了解。

2、蔓延阶段

蔓延阶段是指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也纷纷开始购置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但这一阶段出现盲目购机开发或购买软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问题。

3、控制阶段

企业内部各部门纷纷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范围。企业高层用投入产出优化法则来审视系统的应用,发现在这方面投资不断增加,但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出现了对整个企业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行为。

4、集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已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等。由于在建立各个业务子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企业中形成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为使各子系统集成得以顺利实现,从组织其他部门独立出来的信息管理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在企业集成共享。

5、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

6、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企业除了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制造、财务、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信息集成以外,还进一步通过电子商务与企业外部资源结合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二、k公司信息化建设及现状

k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曾为密封行业国家最早进行技术引进的八家企业之一,且是国内该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现为q市高新技术企业。k公司信息化工作开始较早,但因受当时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硬件系统昂贵且性能不高、软件系统功能有限且不成熟、在信息化方面缺经验及人才等,所以当时的信息化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的层面。

k公司信息化过程大致如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在财务部门最早使用计算机,最初仅用来做一些基本统计工作;2000年6月开始第一次实施erp,主要是在财务部门实现从手工账向软件记账的过渡,同时在另一套系统中实施了进销存;2000年9月到2002年3月,公司的信息化实施人员,对初次实施中的不足进行总结,进行了部分流程改造。2002年3月到6月,重新组织实施了erp系统,内容包括生产管理(mrpii)、进销存、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人事工资等模块。在erp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于2003年到2005年实施了pdm系统、部分设备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fms),这两个系统和erp集成,创造了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简称mf-plm)。在plm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从2005年3月到2006年7月实施了橡胶配方智能分析系统和电子称量系统。2006年8月到2007年底,对oa重新规划和实施,同时建立起了电子邮件系统。2008年到2009年10月,对原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淘汰掉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优化和重整。2009年10月至今,通过重新选型,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sap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

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也使企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2003年获得“q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批示范单位、“山东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公司开发的“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曾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q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k公司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分析

随着k公司战略的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由单一主体向事业部、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策略向细分市场延伸,各业务单元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的目标也被列入了公司的经营大纲,但与公司业务流程相对应的erp系统的运行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者最新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通过现有系统落地。

公司第一次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业务、财务分属两套系统,无法集成,暴露出了信息化运行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产成品库存数量大,周转率低,统计准确度低,成本核算精度不高;生产周期、产能不均衡,无法高效匹配客户订单;数据的真实度、及时率和准确率难以有效支持经营及战略决策。

经过sap系统实施后几个月的运行,k公司erp项目效果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强了财务在各业务环节的监督、控制职能,强化了财务的计划、分析功能,从而为领导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成本分析更加精确,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瓶颈,并指导销售价格的制定;有效降低库存,减少了呆滞品和超期商品,减少资金占用;均衡产能、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交货及时率和客户订单匹配率;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为集团运营管控提供基础。

从k公司信息化发展过程来看,走过了诺兰模型的初装、蔓延、控制、集成阶段,目前基本已实现数据管理,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发展历程严格践行了诺兰模型,也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传统企业的改造”,使企业逐步摆脱了粗放管理所带来的库存积压严重、产品成本高、对市场反映迟钝、财务状况不佳等各种困扰,并成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制造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mis的策略,或在制定mis规划时,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晚期或第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

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中公认是最难的,在具体实施时,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阶段,然后从自己所属的那个阶没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诺兰模型来区分哪些属发展中正常出现的问题,哪些属异常问题,从而早作准备、采取适当措施以减缓甚至克服可以预见的一些问题,并努力促进下一阶段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蒋丽斌.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务与金融,2009(5):81-85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2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05-0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集成趋向日益明显。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加趋向成熟,智能化技术的嵌入也取得明显成效。特别在发达国家,企业基于集团化、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和协同运转成为主流趋向,集成制造达到成熟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在信息集成及智能化嵌入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我国完成了信息化理念的宣贯和体系模式的普及,特别是近年来,企业集成应用、数字化精益制造、柔性制造成为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尤其在制造业,多数企业都开展了eRp、pDm、oa等系统建设,促进了信息系统集成和协同模式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在集成制造、产品智能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信息化建设的集成化、智能化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向。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等于简单的资金投入、软件应用,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管理基础量力而行,软件只是管理工具,信息化建设更强调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理顺业务流程,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最终为企业带来实效。企业应以自身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应用系统的适用性,切合实际,功能全面,注重实用和成效。实用并产生效益是判断系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系统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真正被使用人员接受。通常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分为基础管理、集成提升、商务智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应用要点和难点各不相同。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规范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通常有了最初级的软件应用,如:oFFiCe办公软件、oa办公自动化软件、pDm/Capp产品数据管理及辅助设计管理软件、进销存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但这些都还是孤岛式应用,各系统应用停留在局部,相互独立,信息并不互通共享。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已有软件,加强业务执行的规范性,尤其要做到系统和实际数据的一致、统一性,加强人员操作及业务培训,宣贯信息化管理理念,使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对软件能熟练准确的应用。要利用该阶段,对企业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基础数据,如:物料代码、往来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等做系统梳理,达成统一,保证代码的唯一、准确性,同时梳理规范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信息管理制度及运行规范,为后续各系统的集成、整合做准备。

二、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应用提升阶段

通过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理念和工作方式已经在企业深入人心,基本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规范,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了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企业必须按照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思路规划和开发系统。应用软件、组织结构、权限、项目管理等软件功能与人的有效集成。做到原始数据来源唯一,数据充分共享,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不一致。具体集成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

eRp系统实施攻克的主要难点有:统一企业编码体系,规范并完善各环节基础数据,为信息体系的集成深化奠定良好基础;寻求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快速响应差异化需求的柔性制造解决方案;eRp、CRm体系向外部营销网络的覆盖,提升外部网络管控能力,实现规范、可控、高效的市场响应机制;攻克eRp与pDm/Capp、oa、远程监控等核心系统的集成难关,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流程的全面贯通;促进eRp核心体系与实际业务环节的紧密融合,持续提升系统运行质量,促进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实现eRp与各应用系统的有效贯通,首先是eRp与pDm/Capp系统的集成,确保eRp与产品研发源头的集成关联,pDm成为eRp系统的Bom数据源,设计及工艺数据进入eRp生产经营各关联业务环节流转、验证;实现eRp与oa系统的集成,供应商通过oa远程接收eRp订单,及时备货。随着系统实施不断深化,持续扩展eRp与CRm、远程智能服务系统等集成应用,使系统集成应用更趋成熟。

此外,信息化应用越深入、广泛,系统及数据安全性不容忽视。将数据加密系统嵌入eRp等集成系统,提升数据安全。加密系统的安全网关与eRp、pDm等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在不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基础上,有效的避免核心数据泄密的风险。部署安全网关后,eRp、pDm等应用系统服务端开启防火墙只允许安全网关对其的访问,使应用系统的用户对服务端的访问强制中转至安全网关;安全网关对用户上传至服务端的数据自动解密,对下载至客户端的数据自动加密,达到上传解密、下载加密的效果;安全网关的准入机制只允许加密客户端对应用系统的访问,杜绝非加密客户端对应用系统服务端的明文获取。外部安装有加密客户端的计算机终端,通过Vpn访问eRp、oa、pDm系统,与公司内部访问效果相同,即实现上传加密文件至应用系统附件解密,下载文件自动加密。此外还要构建网络存储系统,建立数据中心,完善网络异地数据存储及灾备应急体系。

三、两化融合、商务智能阶段

建立覆盖企业各关键环节的信息集成平台,促进核心流程的整合优化及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效促进过程化管理,提升管理精度,有力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发展。

两化融合促进传统管理及作业模式的变革,建立集成互联、充分共享的网络协同新模式,有效贯通上下游流程,提高过程管控,建立责任追踪、绩效评价及考核依据,促进企业形成规范、高效的流程响应机制,提升企业综合作业效率和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与企业运行发展的紧密融合,促进企业响应市场能力、获利能力、研发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随着信息体系的不断成熟和扩展,信息集成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通过充分的挖掘和提炼,以更为直观、便捷的模式呈现给决策者。同时,通过商务智能系统的挖掘、钻取和呈现,系统前端数据和流程进一步得到验证,促进前端体系数据质量提升和精细化管控。积极构建商务智能平台,进一步发掘信息化成效、辅助管理决策。

企业常见的绩效指标(Kpi)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3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动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制订本规划,实现增强自治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进一步融合、促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目标,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科技工程

一、需求分析

(一)背景

新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科技部的支持引导下,从“八五”开始,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共2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有规划、有组织的专项投入,分批次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这面大旗的指引下,新疆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成长,为支撑新疆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科技厅以及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有色、机电、轻工、建材、纺织、物流等行业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经营、商务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部分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程度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全区86%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网,78%的企业采用了生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信息化系统,42%的企业建立了对外网站,机械制造业63.2%、冶金有色行业43%的企业在生产设计领域普遍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突破,8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双甩”(甩帐表+甩图纸)目标。

(二)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1、与内地省市相比,新疆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南北疆的差距更大,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2、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持续、深入的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3、新疆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获得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高级程序员等资格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既有专业技能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缺。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逐步加强,但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建设能力较弱,需要继续引导企业制定前瞻性的信息化规划,同时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走入“重技术应用、轻业务融合”、“重产品交付、轻服务支持”、“重技术轻管理”、“重信息轻安全”等误区。

5、新疆本地软件开发企业的研发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需要加强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扶持本地软件企业和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

二、十二五新疆制造业信息化规划

(一)基本原则

增效为本、提升能力。把“提高企业效益、效率”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结合重点行业和自治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做“深”、做“透”、做“精”。

需求牵引、业务融合。始终以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自治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企业业务过程,实现企业核心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服务创新、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加强信息化服务转型,促进制造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技术引领、跨越发展。充分利用以云制造、制造物联、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成果,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目标

增强制造业信息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及壮大自治区石油石化、风电、特高压输变电、石油机械、煤-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与服务能力。发展壮大信息化软件产业,培育信息化系统集成服务商,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支撑环境与服务体系,大幅度提升制造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十二五”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三)重点任务

1、实施新疆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应用示范工程。

(1)实施大型企业数字化应用示范。

(2)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示范。

①重点产业集群、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深度应用示范。

②工业园区的信息化应用示范。

(3)实施制造服务应用示范。

①支持开展发电设备、石化、采矿装备制造企业维护、维修、大修的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相关装备产品的在线监测、远程诊断等服务。

②针对风电、石油开采、电力输变电设备制造等企业,开展分布式协同产品开发技术的应用示范。

③研究第三方专业化研发、制造、物流服务平台,开展具有行业特征的产品设计、零部件、客户资源库等第三方制造服务应用示范。

(4)制造物联应用示范。

①智能化产品开发与应用示范

面向医疗器械、电子电器、仪器仪表、农机、食品制造等产品的通讯、个性化服务等需求,支持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产品。

②支持基于RFiD的制造过程智能化及精益化应用示范。

支持研究适应复杂生产制造环境和业务需求的RFiD系统应用模式,开发智能化、精益化、一体化的生产制造业过程管理系统;

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实时智能协同管理的需求,支持开发面向供应链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过程的RFiD协同管理系统。

③节能减排与低碳制造应用示范

在农机、电子电器、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行业实施制造业过程智能化、数字化示范。在冶金、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减排与低碳制造应用示范。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的设计、流程再造,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设备性能,加快设备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赢利能力。

2、健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产业支撑体系。

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依托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组建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继续完善由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公司组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新疆制造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软件选型、软件开发、信息化项目评估监理等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服务。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4

关键词:信息化;服务型制造;融合发展;陕鼓集团

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制造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逐渐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服务工业化取向增强。制造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这一现象使其产业构成、组织方式、经营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地推动社会生产力迈向新高度,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工业化水平。对企业而言,谁抓住机遇,掌握和驾驭好信息化这个助推器,谁就能占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做大做强。在这一方面,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鼓集团)就是陕西省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一个典型。本文就其如何实施两化融合促进发展做一简要分析。

1“转型”推进脱胎换骨

2000年以来,陕鼓集团强力贯彻和实践“超越制造业传统的低端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高端经营,走依靠科技、智力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向价值链高端进发的过程中,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这一战略思路使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的变革,改变了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1.1企业历史

陕鼓集团的前身是1975年建成投产的陕西鼓风机厂。1996年改制为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6月,以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为主体和精良资产为依托,发起设立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通过增资扩股引进联想控股、复兴高科等7家战略投资人(陕鼓集团控股65%)。2007年,陕鼓兼并重组西安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锅炉总厂,形成新的陕鼓集团。

主导产品有轴流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离心鼓、压风机、通风机等,面对国内外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从历史看,是一个典型的装备制造型企业。

1.2发展战略

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只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企业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高起点规划,从务好内功做起,顺势而上,才能做大做强。分析陕鼓战略发展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产品”为核心。1975~2000年期间,以产品制造和经营为特点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具有相当浓厚的传统制造业烙印。

二是以“营销”为核心。2001~2004年,以营销战略为核心的探索阶段。此阶段,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已取决于融入市场的密切程度。

三是以“转型”为核心。2005年以来,企业进入以推进“两个转变”战略为主线的管理实践阶段。“两个转变”战略的内容,一是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动力成套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型;二是从成套设备提供商到系统集成商的战略转型,为客户提供“融资+技术+管理”的集成装备和服务。此阶段,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如何站到产业发展的高端,占领和主导市场。

1.3战略成效

陕鼓通过贯彻“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创新出了一种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2000年以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在42%以上,迅速成长为国内设计制造以透平机械为核心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企业,成为中国风机行业排头兵。2009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已达38万元,是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为0.039吨标煤/万元,仅为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1/2。同时,通过快速发展,也缩小了和国际标杆企业的差距,德国man透平与陕鼓销售收入的倍数,由2001年的14.6倍快速缩减到2008年的2.6倍。

转型使陕鼓集团成功占据了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设备成套、系统集成、工程承包等高端市场,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高端服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2坚持融合发展

陕鼓集团的信息化道路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从其过程和阶段性看,陕鼓集团虽与一般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过程没有多大差别,但陕鼓有其明显特点:从2000年始,企业实实在在围绕“信息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路推进信息化,既主动地信息化,也不“被信息化”,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1信息化历程

陕鼓的信息化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三个阶段。但从2000年起,企业已产生了以产品信息化与服务提升为主线、走融合发展的线路,在摸索中前进,逐步建立体系。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企业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升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科学运算(1983~1994年):以引进计算机为标志,主要用于产品设计研发的科学运算,主导产品逐步形成规模。

第二阶段则是技术信息化(1995~2001年):以推进CaD应用和CimS工程为标志,逐步实现100%计算机出图,并实施了三维CaD、Capp等应用软件,建立了企业主干网络。这一阶段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准备能力。

第三阶段是管理信息化(2002年以来):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陕鼓的信息化重心向管理层面转移。先后完成了办公自动化(oa)、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网上交互、供应链管理(SCm)、即时通讯(RtX)、论坛(BBS)、邮件、视频会议等公司级系统,并开发了一批部门级应用系统。这一阶段,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了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升阶段是从技术信息化的后期开始的,此后,企业探索并研发大型旋转机械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高炉顶压稳定性控制系统,努力使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走集成创新之路,大力推进产品信息化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2.2让信息化战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分析陕鼓信息化过程与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信息化发展节点与企业发展节点相吻合,基本实现了良性互动,相辅相成,也凸显出一个“融合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其信息化战略思想和实践加以归纳,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极大特征。

在战略层面,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大视野和高起点的特征,即超越制造业传统的低端发展思路,瞄准世界动力装备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实现企业的变革与发展。企业信息化战略,则是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来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在推进中,切实使两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在目标层面,则始终贯穿“信息化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条主线。在部署和实现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化对促进企业产业构成、组织方式、经营理念催生优化引导和助推的作用。

在推进层面,抓住核心关键需求,实施重点突破。从企业提出的信息化驱动力和举措看,这一特征既符合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实际需求,又着眼于产业发展方向。其驱动力来自于客户需求的提升和行业竞争的激化,再加上企业对自身能力及市场关键成功要素的认知和把握。重点举措是聚集需求,强化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提升制造竞争力;提升服务品质,努力拓展服务经济。

2.3成功实现“融合发展”的突破

多年来,陕鼓坚持围绕主导产品,加速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外延服务的能力和品质。企业开发的旋转机械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是其推进“融合发展”的成功实例。以此系统为核心,企业实现了对客户装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同时实现了全面、精细、充分了解产品运行状态,故可以预测机组运行趋势和客户服务需求。远程监测诊断系统的推广应用,体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导向性:一是实现了产品升级,在行业同质性竞争中拔得头筹,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拓展了服务时空,提升了服务品质,催生了服务产业,为企业实现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并为进一步深化变革提供了基础平台。

陕鼓集团的成功实例说明:信息化在传统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的进程中,所体现的基础作用是其他别的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3几点启示

陕鼓融合发展的路子,也创出了陕西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一个独特“模式”,其经验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可借鉴之处很多,同时也需深入研究。这里简要归纳几点。

(1)产业转型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所在,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的突出差别在于:服务型制造以实现顾客效用为中心,通过产品与服务融合,为顾客提供覆盖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工程、制造、交付、售后服务、产品回收及再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增值活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发展战略是皮,信息化战略是毛,二者只有有机融合才有生命力。从陕鼓信息化发展历程看,信息化不仅仅止步于业务发展急需远程服务支持这一层面,而是定位明确、目标远大,要抓住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真正有效支撑和服务不放松。从效果看,经过多年努力,陕鼓以远程监测诊断系统为代表的一批信息化项目,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乃至促进企业的产业构成、组织方式、经营理念变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出了应有效能。

(2)产品信息化是基础,对引领行业未来具有战略意义

现代制造区别于传统制造的主要体现在于,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整合创新、集成创新。谁能率先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使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提升,谁的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就高,进而就能创造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优秀产品。同时,在产品信息化的基础上,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陕鼓集团的先走一步,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摆脱了同质化竞争,取得了优势和主动。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产品信息化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为具有丰富行业经验与技术领先优势的产品信息化企业,无疑将从中得到更多的机遇。

(3)单纯技术驱动路线信息化成效有限,只有技术和业务驱动有机结合,才能使项目发挥先导作用

从行业实践来看,信息化在工业化的技术层次、产品层次、工艺层次、业务层次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融合,而不是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分隔开来。推进企业信息化多年来,很多失败例子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单纯走技术驱动的路线是很难成功的。只有把技术驱动和业务驱动结合起来,并且比较好的融合,才能使项目的成功得以实现。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企业,陕鼓集团正是把传统制造优势,信息化和精准化优势与业务需求结合起来,因而才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5

以信息技术提升研发设计水平。进一步推广计算机辅助系统(CaD/Cae/Capp/Cam)的应用,推广三维及虚拟现实模拟设计方式,支持企业基于数字化模型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仿真与验证分析,推动产品分析优化及试验检验方式变革,缩短产品迭代周期,降低研发设计成本。

以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与融合。鼓励中小企业推进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化改造,发展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促进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广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深度应用,促进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以信息技术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获得以租代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覆盖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便捷信息化服务,降低信息化应用的成本和门槛。

以信息技术优化市场营销。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网络营销新模式,细化区分网络群体特性,发展精准营销。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建立覆盖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全链条的产品品质追溯系统。

探索互联网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互联网金融应用,发挥网络借贷和股权众筹高效便捷、对象广泛的优势,满足小微企业小额、快速融资需求。

引导大型信息化服务商服务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信息化服务商在技术、人才、网络和服务方面的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探索政府支持、大型信息化服务商利、中小企业受益的信息化推进服务模式。支持大型信息化服务商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开展务实合作,建立信息化服务合作联盟,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产业服务与资金支持相结合的服务产品,打造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服务链。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6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服务;评价体系;层次分析

一、引言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达全国GDp比重50%以上;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已接近达到全国出口总值的60%;上交的税收达到全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我国企业的主体。而在现在这个信息化大潮流的时代,企业不应只着眼于当前的获益,同时也应通过建设信息化促进企业的运营。在此基础上,信息服务这个名词也在社会和企业中开始普遍出现。信息服务能力是企业运用信息资源满足顾客和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及外部信息需求的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一个表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系统性能、满意度、基础要素、服务方式等。那么,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该如何评判呢?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信息服务水平的评价体系,这也是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和指标难以确认等多项原因造成的。对企业信息服务水平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可是让企业对自身的信息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从而知晓企业的缺点和不足,和高信息服务水平还有多少差距,以此制定长远的管理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目前关于制造型企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于信息服务水平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基于此种空白现状,此研究具有必要性。旨在通过构造企业信息服务评价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认清自身的信息服务现状,更好的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制造企业信息服务主要问题分析

制造型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心,在国家宣扬发展信息化建设的现在,制造型企业也在努力的向信息化企业靠拢,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步。

(一)基础设施落后,运行效率低

企业的信息服务是面向用户的,而后台需要企业进行组建和维护,从未使用户有更好的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但由于中小型制造型企业资金等方面较欠缺,计算机等各种外部设施无法及时更新,运行效率低,即便软件和技术十分先进,也无法在平台上有良好的表现。

(二)高层管理者对信息服务的概念理解不清,重视程度较低

中小型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对于信息服务这个概念并不清楚,而且也不重视。对于信息服务这个概念化的词语,管理者往往更关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等眼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方面,那么,信息服务水平便更无从说起。

(三)软件配置无规划,软件利用度较差

对于中小型企业,往往注重自身的经营生产,对于软件开发等技术方面几乎空白;而对于从外部购买软件的企业来说,由于有时并不清楚自身的需求,会产生盲目购买软件的现象,从而使得软件与企业的信息服务内容产生不符,同时,也会造成资金的浪费。

(四)岗位设置有限,基础人员缺乏

信息服务过程中,技术人才是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数据的收集,在互联网中与其他企业的沟通与联络等等,都是技术人员的责任,而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it方面的技术人才会更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长远前途的大型企业。

(五)政府支持力度较小,企业运转困难

由于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大型的制造型企业中,使得本身资金就处于不足状态的中小型企业运转困难,而信息服务所需要的的基础设施、人力、维护成本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可能将会使企业无法运作。

三、制造企业信息服务问题解决措施

(一)应及时更换设备,提高基础设施的配置

目前的中小型企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都较为落后和陈旧,运行效率低,无法满足如今企业运作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建议在企业中根据信息服务的需求程度进行设施的配置,从而提高利用率。

(二)企业领导应提高自身对信息服务的认知

在中小型企业中,管理者的决策是举足轻重的,是否进行信息服务建设,如果进行信息服务的实施,都是由管理者做出决定的。只有管理者加强对信息服务这个概念和流程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的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者可以多到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更直观的认识到信息服务水平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

(三)软件厂商以及中小型制造企业应共同打造具有实用性的软件

由于企业缺乏软件开发的能力,且购买外部软件时存在盲目跟从,浪费资源的现象。企业应与软件厂商进行协作,使软件厂商了解企业的性质、宗旨、活动范围等具体内容,从而根据了解到的内容打造一个符合企业现状的软件。既避免了软件的不匹配,也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利用率。

(四)应组建信息服务培训队伍,提高员工信息化素质

对于一直以生产经营等方面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全新的信息服务软件对于员工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组建一个信息服务培训队伍,专门训练信息服务建设方面的技能,使员工了解如何利用软件,认识到信息服务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软件的利用效果,也增强了企业基层的信息化建设。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7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针对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一是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四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抓好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七是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八是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九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是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深度融合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现状

(一)工业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CaD的应用技术。全市建立了80多个工业企业网站。100%高新技术企业和9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机械行业协会建立了***机械网,为40多户企业建立了网页。机械制造企业购置了大量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2007年获准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化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钢、宏大齿轮、新宇建机被列入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广东鸿源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被选入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轴承行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平台建设与应用》、《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化工产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7个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二)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稳步推进。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改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机械部件和整机,如带传感器自动增益伺服油缸、水平定向非开挖钻机、电脑控制自动配料混凝土搅拌站、可控硅微机励磁装置系统、高低压配电柜、水力发电机组、智能培养箱、养猪养鸡成套自动化设备、虚拟结直肠镜、电炉专家节电系统、气密检漏仪、税控收款机、智能线路板制作机、智能锁、电子衡、数控电火花小孔机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铝箔、电容器、磁性材料、积层板、电路板、高能电池材料、铟镓锗等半导体材料、ito纳米粉末、微型马达、数据线、传感器、绝缘胶带、液晶显示器、变压器、电感、光盘、音像设备、电子钟表等电子原材料、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有的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西格玛技术有限公司的“ito大尺寸靶材”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

目前,我市拥有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3家(友迪资讯、微智科技、极速资讯),软件登记产品14个。拥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曲江)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2010年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2.67亿元,增加值3.33亿元;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5.79亿元,广电业务收入4600万元。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初见成效。***钢精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铸电炉控制系统的改造与自制、***液压件厂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制造数字化改造、***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高精铝生产流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5个项目被列入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钢荣获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行业标杆企业称号。高安全性数字化协同开发和管理平台建设、宏大齿轮SG-CimS系统等2个项目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候选项目。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型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水平不高,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二)电子商务发展不快。电子商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程度较低。推进企业上网工作亟待加强。通过对我市150家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2家工业企业已经应用了电子商务,占被调查工业企业总数的28%,对开设电子商务讲座感兴趣的企业只有106家。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策配套有待落实。扶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资金有较大的缺口。

三、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按照行业推进

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机械产业。重点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等技术和设备。

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玩具、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玩具、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玩具、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玩具、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制药产业。大力推动制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2、按照企业大中小规模推进

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业务的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以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二)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1、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生产装备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以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3、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通过融合互动,推动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我市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

抓好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我市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导构建企业能源消耗信息中心,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精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抓好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自动监控,并按有关要求联网远程监控。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支持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视频监控点建设,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远程环境监控。通过推广手机支付、电子门票、手机报、数字音乐等无线城市应用,提供绿色产品,减少碳使用和碳排放,促进低碳性经济社会的建设。

(四)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关键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消费中的应用。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粤经信信息【2011】900号)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切实抓好《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推进RFiD的大规模应用。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方面着手,大力普及应用RFiD标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支持我市电信运营商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数字电视等新型网络增值服务。支持基于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内容增值服务发展以及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

(六)抓好“4个100”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重点抓好***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东南轴承公司等企业的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2、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以装备制造数字化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重点抓好***液压件厂有限公司、宏大齿轮公司等企业的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

3、实施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重点抓好***东阳光公司等企业的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实施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在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带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抓好***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七)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我市装备制造业中全面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工业信息化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是工业化完成的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抓好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要在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要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推动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重点推动嵌入式软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铸锻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发配电成套设备、汽车零配件、液压油缸等产品,大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字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推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公共支撑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暨南大学***研究院、广州大学***综合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领域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加快构建支撑两化融合的工业行业软件产业链。结合从***制造走向***创造和***服务的战略要求,突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企业以及中间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合作,面向行业应用,提出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使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迅速大规模部署,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牵手工程“百场千企”巡回交流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引导省内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我市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和合作对接活动,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

(九)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在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基础上,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工业电子商务,促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借鉴惠州、佛山、广州等地经验,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我市,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强鼓励扶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鼓励、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与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开拓和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特色应用。引导消费者关注并登陆***移动公司推出的“***旅游通”平台。进一步打造***商家联盟平台“移动商惠”网。加强***电信公司号码百事通网上应用宣传,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等商旅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购物。切实提升***钢港务、亿华、***峰、***雪印、乐昌粤湘、南雄粤赣、始兴交通物流中心等物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工作,营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领导小组,部署全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支持方式,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市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等现有设置的市级各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央财政有关资金的支持。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8

一、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必要性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0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2、其它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指标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一)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2005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1、企业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1)加快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行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9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结合建设“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全省工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发展,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爱丽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通过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发展特色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助推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取得明显成效,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支撑。”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中型企业紧紧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这一战略机遇期,积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管理,优化控制过程,两化融合的应用效果明显,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系统化和全面化发展态势,石化、机械、食品等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普及速度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大型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重点项目工程顺利实施。涌现了大庆油田、龙煤集团、哈药集团、哈飞集团、哈电机集团等一批部级企业信息化典型。据刘爱丽介绍:“目前哈电站集团、哈炼油等企业先后获部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大庆油田通过建立勘探开发技术数据管理系统、油水井数据管理系统、数字盆地系统、知识系统、eRp系统等,将油田的主营业务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提升了油田勘探开发综合研究、生产运营的水平,改变了传统模式。飞鹤乳业将eRp、CRm、oa、产品可追溯系统、奶源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将所有核心业务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解决企业产业链长、地域广而带来的问题,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篇10

会计电算化和CimS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领域全面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主要得益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863/CimS计划的推进。会计电算化与CimS工程是我国工业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开端。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此后,会计电算化迅速推广开来,为我国工业企业奠定了信息化的基础。后来,旨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在我国工业企业中得以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计电算化奠定的基础。

从1988年开始,我国多家工业企业实施了CimS,覆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兵器等多个领域。CimS支持了上千种新产品的开发和改型设计。CimS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CimS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为帮助我国工业企业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支撑环境,支持企业的管理变革以及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一条基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

从两甩工程到两化融合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的两甩工程,即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的集成应用。

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是指构建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平台和一体化平台,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以及设计制造流程的集成与协同,并最终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是指针对企业内部生产、销售、成本、采购等业务集成需求,开发以数字化综合资源模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集成技术。

“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控制中。大中型企业大多都采用了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管理系统。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eRp的集成应用。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元,是2005年的3.15倍,占同期社会零售总额的10%。

两化融合的提出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其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找准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得又好又快,成为工业领域的共识。信息化成为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位于南京、上海、重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珠三角地区、广州、青岛、唐山暨曹妃甸地区的8个部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截至2009年底,我国8个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共启动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142项,涉及11个行业。同时,各地共支持两化融合项目727个,专项总投资4亿元。各地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发掘和培育了一批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有效带动了整个区域产业的创新。

两化融合走向成熟规范

2010年,我国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各试验区对两化融合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逐步走向成熟化和规范化。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规范。两化融合的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同时制造业也迈开了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