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5:58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1

随着寻根旅游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寻根旅游城市得以涌现,寻根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寻根旅游城市,鉴于寻根是人们内心归宿情绪支配下所产生的探寻行为的总和。是对始祖文化的怀旧和向往。笔者认为,寻根旅游城市是指寻根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具有优越的寻根基础背景和广阔的寻根旅游发展前景,寻根旅游在区域内的旅游市场或国内的寻根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本文选取了河南新郑、陕西黄陵、湖北随州、甘肃天水4大寻根旅游热点城市,根据相关数据。绘制了4市的市场竞争态图,分析了4市的旅游发展态势,以期为寻根旅游城市的旅游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简介

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是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的市场分析方法,它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出一个综合反映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的模型,并据此将区域市场划分为4种类型。每个市场的市场竞争态C在二维坐标系中对应唯一的点,该点既能确定该市场在同类市场中的地位,同时又可以清楚地描述出该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能准确衡量市场竞争力大小。

图1坐标系中,以纵轴表示旅游市场增长率,横轴表示市场占有率,在纵轴和横轴上分别选取一个适当的数值n、m作为区分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的中点,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对应市场竞争态的4种类型: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瘦狗市场。将旅游产品按各自的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归入不同象限,随着旅游产品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同一旅游产品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处在不同的象限内,即市场竞争态不同。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河南新郑、陕西黄陵、湖北随州、甘肃天水4市是我国寻根旅游发展时间较早、发展成绩较显著的几个寻根旅游目的地。在全国寻根旅游的发展中具有领先地位,代表国内寻根旅游城市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4市寻根旅游资源禀赋与价值高。河南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和建都地,被称为“黄帝故里”:陕西黄陵县是黄帝的陵冢,被誉为“中华第一陵”:湖北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而甘肃天水有“伏羲故里”之称,被誉为“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它们在国内的寻根旅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其寻根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垄断性和排他性。

另一方面,4市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甘肃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我国西部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河南新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同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随州和陕西黄陵也正在积极的筹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市的旅游业发展日益蓬勃。

四、竞争态分析

(一)市场占有率分析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这里的市场占有率是指寻根旅游城市的市场份额占4市总市场份额的百分比情况,本文通过4市的政府工作年度报告,中国旅游网、以及中华寻根旅游网。搜集了相关游客人次数据(以下各图表的数据来源均与此同),绘制了4市2006-2008年的游客人次变化图(图2)及其市场占有率变化图(图3)。

从图2可以看出,2006-2008年4市的旅游市场有如下特征:3年来,天水和新郑游客人数最多,黄陵最少。天水3年来年均接待人次在300万以上,新郑年均接待人次也接近300万,而黄陵和随州则在100万以下。天水是寻根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1992年,同志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被誉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圣地。以寻根旅游为龙头带动了该市旅游业全面发展。新郑寻根旅游虽然起步迟于天水,但其旅游发展意识强烈。2006年投入3.5亿元开始“黄帝拜祖大典”这一强势文化品牌,带动了该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3年来游客接待人数基本上趋于稳中有长的趋势,说明4市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从图3可以看出:天水增长势头强劲。这主要归结为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全市倾力打造寻根旅游王牌,自1992年以来,天水就把寻根旅游作为其旅游工作的重点,目前有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建筑伏羲庙。每年夏至日,甘肃省政府都要在这里隆重举行伏羲公祭大典,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华夏文明之源”已经成为天水旅游的主体形象。新郑市的市场占有率直线下跌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占总市场份额的35%以上。这说明新郑市政府自2006年打造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成为一个稳固的品牌,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和亮化这一寻根品牌。黄陵和随州市场占有率较低,波动不大,和新郑、天水之间的差距将近20%,需要重新定位发展战略。

(二)市场增长率分析

旅游市场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旅游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由图4可知:2007年,4市旅游人次增长率曲线变化明显,其中天水最高,增长率为9%,而新郑处于负增长率。2006年,天水市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华夏文明之源”,全力打造羲皇故里、百里石窟艺术走廊、名城古韵、陇上江南游四大品牌之后,2007年首次确立了“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中国天水”具有国际性潜力的旅游主打品牌,并着手申请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致使游客人数剧增,引来旅游高峰期。2008年,4市增长率除新郑外普遍处于下降趋势。新郑2008年结合奥运会。将拜祖大典的主题定为“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这一新颖的主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从而引发了旅游热潮,致使增长率上升到6%;天水市场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市场竞争态分析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2

>>潮汕地区居民饮茶习惯的调查与分析潮汕地区的民俗花钱旅游温点地区女性目标市场旅游营销策略探讨浅谈潮汕美食旅游的发展微山湖旅游的Swot分析及目标市场选择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张掖市旅游目标市场分析潮汕地区香蕉产业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潮汕地区基督教的发展及其影响潮汕地区殡葬文化的演进与反思鸦片战争前后潮汕地区的鸦片走私贸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终南山地区养生旅游市场分析四川体育旅游目标市场的定位西部地区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洛阳地区的旅游市场营销对贫困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旅游产业对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甘肃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0-05-29/2012-02-28.

[7]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6.

[8]益普索公司.2011珠三角旅游消费者研究报告[R].广州:益普索公司,2011.

[9]益普索公司.2010年广州市旅游消费者研究报告[R].广州:益普索公司,2010.

[10]尹晨.珠三角争食“自驾游”蛋糕[n].深圳商报.2008-7-10.

[11]广州市社科院.2012年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R].广州:广州市社科院,2012.

[12]钟戈鸣.2008珠三角自驾车旅游消费调研报告[R].广州:广东省自驾旅游协会,2008.

[13]李杉.广东今年主题自驾游成焦点[n].信息时报.2009-04-27.

[14]蔡华锋,周人果.梅县:众人向往的客都明珠[n].南方日报.2009-12-01.

[1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40.

[16]李杉.广东今年主题自驾游成焦点[n].信息时报.2009-04-27.

[17]丁健,李林芳.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游时间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3,

14(1):32-36.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3

关键词:旅游市场;绩效;市场结构

正 文:

一、市场绩效的含义和方法

1、市场绩效的含义

市场绩效指的是实现某种经济目的的程度。根据现代经济学对市场效率的理解,市场绩效可以从个人层次、企业层级、国家或者社会层次的角度来看。首先,个人层次的效率。实际上体现为个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当个人追求是-—种消费行为时,他的效率表现力效用最大化;其次,企业层次的效率。它体现为企业经营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经营目标是随着所有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再次,国家或者社会层次的效率。社会层次的效率体现为社会需求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由经济生活中的人类需求无限性和资源稀缺性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现代经济学证明,市场竞争越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配置就越合理。因此,市场竞争的完全性就是社会层次的最佳效率。

2、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首先,勒纳指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它是衡量产品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它的衡量标准是在1—0之间变动。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勒纳指数等于0;相反,如果价格越远离边际成本,则勒纳指数就越趋于1。很显然,由于完全竞争的企业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所以,勒纳指数越接近0,市场的竞争性越强;反之,则垄断性越强。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是从单一生产率指标引申出来的。生产率指标一般是指某一产出指标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指标的比率。当然,某一产出的指标可以是产量,也可以是利润或销售收入。具体使用什么样的产出指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我国旅游业市场机构和绩效的初步分析

1、我国旅游业市场绩效的现状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境旅游的发展,造就了中国旅游业的一个相当大的产业群体规模。但是,从国内的内在旅游需求现状来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经济结构的演化特征以及相关的体制问题,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因此,中国旅游业市场从目前发展的种种不尽人意的现状来看,它实际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加上中国旅游产业信息的不健全,想要合理地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市场结构,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信息缺失和失真的条件下,对市场的量化分析困难重重。

然而这个问题又是旅游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旅游业日益市场化的发展、中国对wto承诺的条件,都使得市场的规范和健全成为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和企业共同期望的目标。这样,通过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旅游业市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其结果不论是对经营者,还是对市场的监管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中国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特别是客观研究的计量分析几乎没有。

2、基于eSp范式的旅游产业绩效分析

首先,地方政府的旅游投资竞争是旅游绩效产生的主要推动力。一般情况之下,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旅游特征产业的规模扩张上,也就是说旅游企业数量的大量增加。而旅游企业的数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之间的旅游投资竞争。随着经济发展意愿和权限的不断增加,加上旅游产业对GDp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增加GDp的绩效考核,随之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地区之间竞争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旅游投资竞争方面,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主导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资金不断流入旅游行业,促进了旅游行业总量的提升,保障了旅游业总体收入的不断增加。

其次,计划体制、所有权和财政体制是旅游长夜绩效形成的制度根源。通过eSp范式对中国旅游产业绩效的深入分析,能使我们深刻的了解到计划体制、所有权和财政体制是旅游长夜绩效形成的制度根源。这几个制度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的旅游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一方面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权的变化,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激励结构;另一方面,它们决定了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干预旅游市场的必然性,进一步限定了其各种可能的旅游经济行为集合,实现了旅游产业的结构因素和企业行为的产生。

再次,市场与产权的结构冲突是提高产业利润率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市场结构和产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升级。在特定时期的制度约束下,旅游业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机构特征。我国的旅游行业处于经济转轨的时期,它的结构主要是由强制性制度外迁外生所决定的,所以说,结构更多的决定行为。另一方面,市场行为也会不断地、自发地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渐进式行为或者将稳固或强化现有的结构相容性;或者将缓解结构冲突的摩擦成本,并可能导致新的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秀琼,黄福才.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J】.旅游学刊,2006年第9期

[2]崔 峰.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第6期

[3]董观志,杨凤影.区域旅游产业化测度体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第3期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4

关键词:开封;旅游市场;供需平衡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开封发展旅游经济的意义

(一)开封旅游经济的背景分析

旅游经济是实质上是以旅游为目的,以经济为基础,以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开封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位,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那么,从“凹陷”到“隆起”,究竟该有多长的距离需要丈量?把开封强烈作为中原城市群课题组的主要参与者的耿明斋认为,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流动促进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河南省提出“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的最本质目的是“促进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内实现无障碍的流动和配置”。“一个城市的支撑有两种力,一个是经济力,一个是文化力。”在开封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发展旅游经济与郑州这样一个大都市共同致力于中原经济崛起,对于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开封发展旅游经济的意义

1.资源合理配置,增加财政收入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使两地资源共享,产业形成互补。在两座城市间,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对两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在一体化过程中,起初的碰撞也许不可避免,经过市场机制的优化选择,最终将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个新都会形成过程中,带给社会投资人的,将是无限商机。开封目前只是河南地接旅游的东部端点城市,在河南整体地接旅游经济中的区位劣势比较显著。于是,开封应通过发展经济,着眼于使自身成为河南地接旅游的中心城市,力争形成以开封为圆心,以开封-洛阳一线为半径的旅游经济圈,使之成为旅游流指向的中心城市。当然,这是开封旅游的长期目标,通过提高收入的方法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促进郑汴一体化进程

对郑州和开封来说,郑汴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是“双赢”。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古城开封也不会消失在郑州的现代丛林里,新旧两个省会,很可能最终将变成一个“大都会”各具特色的两部分。市场经济是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河南非常需要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特大型城市做龙头,有效聚集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同时防止生产要素的流出。

3.历史文化与旅游市场的良性互动

根据城市形象竞争定位原理,在全国范围内城市特色弱化、千城一面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特色,打造宋都古城,从而树立有别于郑州、洛阳和西安的独特的旅游形象。挖掘宋文化魅力、打造宋文化特色,是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城下城”作为开封的特色资源,被誉为一大奇迹。开封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为开封提供精致的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对旅游市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为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经济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市场的供需现状,试图寻找一条文化繁荣经济,经济弘扬文化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开封旅游经济的供需现状

(一)旅游市场的需求现状

1.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旅游需求产生的主观条件。目前郑州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对各种生产要素处于吸纳期,正在开发中的郑东新区急于招商引资,在城市的西部,管辖内的荥阳、新郑也亟待郑州来带动,郑州人民对于开封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的向往,产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动机。

2.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产生旅游需求的首要条件。中原城市群建设是一个大的战略思路,第一步就是郑汴一体化。郑州与开封,中间只隔着一个中牟县,距离最近,而且是地势十分平坦的平原,两个城市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的开发更为两座城市的联姻创造了条件。长期看,郑汴一体化无疑会产生1+1>2的经济效应,给郑州和开封经济带来的是双赢,是更大的聚集和辐射力。

3.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条件。旅游产品是异地消费的产品,具有地域固定性,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必须以一段历时较长的连续性闲暇时间为前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生存率不断提高,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相对减少,用于休息、锻炼、享受的时间则相对较多,近年来,由于我国推行“五一”、“十一”黄金周节假制,再加上传统春节长假的刺激,旅游出游人数大幅度攀升。

(二)开封旅游市场的供给现状

1.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现状明显。虽然景点问题并不是影响开封旅游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但从长远看,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开封旅游景点的发展也将对开封旅游业整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封目前旅行社弱小的现状明显。开封“一日游”模式问题长期普遍存在。旅游管理部门应考虑在部门联动的基础上,给予开封旅行社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开封的旅行社有能力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招徕第一手的旅游团,取得了团队的操作权,才能控制团队的停留点。旅游业是个点子行业,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

三、开封旅游市场供需平衡的目标及对策

(一)开发新产品,丰富旅游市场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措施,重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是获得稳定市场、减少季节波动的关键。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即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首先产品的文化性要突出。要适应旅游业从自然旅游向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其次重在展示差异。各城池必须展示各朝代独具特色的建筑,器物,饮食等,以求给游客带来精彩纷呈的美好经历。然后产品种类必须丰富。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在此基础上力求涉及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到服装,从饮食到娱乐,应有尽有,力求展示全面的古代社会。最后要有丰富的参与性项目,要满足目前社会游客渴望体验参与的需求心理,要让游客切实进入到古代生活的角色当中。

(二)强化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首先树立大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真正统一指挥与协调各旅游相关部门,开封市旅游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一个定位口号征集活动,从而收到一箭两雕的效果。其次要合理组合以上这些因素,加上必要的资金投入,就能在国内外游客中重塑开封良好的旅游形象;最后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即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尽快打破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等局面,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制定有效的旅游宣传手段

一是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促销。宣传促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开封旅游以什么样的形象推介出去,对开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努力培育几个大的旅游企业,使之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并通过这些旅游企业的牵线搭桥,把开封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给游客,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提高服务水平,构建诚信体系

历史性机遇的到来,给开封景区(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待服务水平要有新的提高,硬件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内涵要在凸现北宋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市场开拓要借助郑开大道的“桥梁”加大力度着重创新,内部管理要不断强化,使景区(点)的整体水平登上新台阶。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创旅游饭店创星活动,不断提高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大力推行和实施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切实推进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旅游诚信体系。

四、结语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开封旅游市场的供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能性的建议,以期为开封旅游经济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总之,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和第三产业中的旅游经济有越来越大的关系,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旅游经济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在开封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促进开封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全良.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名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经济学(十七版)[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5

关键词:桐庐;旅游市场;发展战略

一、桐庐旅游市场现状

桐庐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目前,桐庐的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交通上的便利为桐庐旅游市场带来了更多客源。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15.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4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2009年,共接待游客477.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数据显示桐庐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率逐年减少。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总结桐庐现有旅游市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桐庐旅游业未来的开发方向具有实际意义。

二、桐庐旅游市场特点

该调查问卷集中在桐庐主要景区发放,共发放3000份。收回问卷2995份,剔除漏题严重和结构不合理的问卷,有效问卷共2989份。之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桐庐旅游市场特点。

1.长三角地区为游客主要来源市场,江苏游客比重加大。根据调查显示,来自浙江的游客所占比例最大,为48.9%;其次来自江苏游客,有24.1%;再次为上海地区游客,占18.2%。除上海、浙江、江苏外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只有8.8%。省内游客来桐庐旅游人数仍占大部分。有关专家对杭州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时发现,大部分居民喜欢在市区周边游憩[1]。杭州到桐庐交通便利,形成巨大游客市场。江苏游客人数增多,一方面因为该地游客对山水风光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长距离旅游盛行,游客到周边省市旅游人数逐渐增多。

2.逗留时间短,平均消费低,多为顺带旅游。目前来桐庐旅游大多将桐庐作为过路市场,在桐庐逗留时间相对短暂。到达桐庐选择驻留天数在两天以内人数占大多数,达到54.1%,其次是驻留天数在3到4天的游客,占27.9%,选择7天及以上的人数占到6.9%。目前桐庐游客市场大致分为三部分:(1)游览杭州和千岛湖景点时,将桐庐作为过路景点的游客;(2)从江苏,上海等临近省市来桐庐游客;(3)本地游憩市场。目前桐庐游客市场构成中,第一部分游客占较大比例,形成桐庐过路市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桐庐周边景区如西湖等游客数量众多。桐庐地处杭州、千岛湖中间地段,全县分布有多处景点,一部分游客在游览西湖、千岛湖途中会选择在桐庐游玩。(2)减少旅行成本。杭州和千岛湖等景区提供的食宿较贵,游客考虑成本问题,会在周边选择合适地区替代。(3)旅行社为了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选择增加桐庐景点。从桐庐整个旅游业发展来看,目前桐庐旅游市场仍是以过路市场为主。

3.单位组织出游比例较高,合作性项目倍受青睐。调查中关于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有29%选择单位组织,有19%选择随旅行社出游,有29%选择个人或亲朋好友结伴,另有14%选择自驾游。对比周边景区数据发现桐庐旅游市场中选择单位组织形式人数比其他景区高。桐庐游客大部分来自浙江,其中杭州市区游客占据了绝大部分。杭州市区有众多企业落户,企业经常组织外出旅游来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合作。杭州到桐庐交通方便,一日游行程紧凑合理,适宜公司组织员工活动。同时在对游客喜好情况调查中发现:游客希望桐庐以后开展户外运动的人数最高,占样本人数的21.68%,其次是开展文艺表演,占到总数的18.85%,选择度假项目占总数的16.64%。结合该地旅游市场的组织方式特点发现户外运动等这些交流合作比较多的项目将是游客的偏好点,因此一些参与合作性的旅游项目是这一部分客源市场青睐的活动。

三、桐庐旅游发展对策

(一)扩大旅游市场半径,增强旅游吸引力

目前,桐庐游客来源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半径比较短。即使在长三角也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应针对不同的地理细分市场,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1.增强桐庐旅游吸引力,扩大长三角客源范围。长三角是桐庐主要客源市场,但来源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如,江苏游客主要来自南京、苏州、扬州这些地区;浙江游客来源主要是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区。总体而言,桐庐目前在长三角旅游吸引力不是很强,像常州、镇江、舟山和台州这些地区来桐庐旅游人数并不多。针对这部分游客市场,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游客口碑效应,提高旅游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

2.依托闽、皖、赣,拓展京、津、冀。作为桐庐地理二级市场,临近省市安徽、江西等来浙江旅游人数不是很多,仅占到总量3.45%。根据旅游客流规律,旅游流向以近距离旅游为主,并由近及远。近几年,旅游发展态势显示,越来越多游客开始流向远距离景点。桐庐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对于周边省市吸引力较大。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加强,桐庐旅游辐射半径的加大,这些省来桐庐旅游的人数必将增多,形成一定影响力。北京、天津、河北距离安徽、江西都较近,容易获得当地旅游信息,并且经济水平相比周边省市较高,因此具备远距离旅行的客观条件。桐庐旅游发展要注重拓展旅市场半径从而获得多方面客源。

3.依托富春山居,拓展台湾、日本、韩国市场。日本和韩国来华旅游人数众多,自1985年以来,日本一直是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同时,自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韩国旅华人数也由最初十几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285万人,短短13年就增长了18倍[2]。2005年韩国更是取代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旅游客源国。韩国和日本的旅游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这一部分市场是桐庐客源市场的机会市场。依托富春山居图的契机,打开国际市场,将会为桐庐旅游业发展带来另一个机会。

(二)丰富旅游形式,延长逗留时间

桐庐旅游市场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游客到达该地停留时间短暂,旅游花费低。为了使其在桐庐停留时间变长,必须要丰富旅游形式,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结合桐庐的旅游资源情况和目前的旅游发展形势,提出三个方向。

1.做大山水游憩市场。山水城市是具有山水文化精神内涵和中国特色的高生态环境的理想城市。由于山水城市拥有优美山水自然景观和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因而具备了游憩开发的资源基础[3]。桐庐旅游资源丰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集聚性:主要集中在富春江、天目溪沿岸的桐庐镇、富春江镇、瑶琳镇等乡镇。它们各具特色,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统一的旅游开发体系[4]。从桐庐旅游资源构成来看主要以山水景色为多,拥有丰富游憩开发资源基础。做大山水游憩市场,加强景区合作,形成一定规模的游憩市场,将会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平均消费,从而加速桐庐旅游业发展。

2.做精乡野度假市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剧,枯燥的生活环境使城市居民产生脱离模式化生活、寻求田园风光的需求。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国家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也使得这一需求在经济和时间上得到保障[5]。乡野度假市场巨大,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开发乡野度假产品要注重城乡联动,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桐庐观光体验,必须要有独具特色的乡野产品。

3.做专商务休闲市场。据预测,中国可于2020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务旅行目的地,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商务旅游消费的重要市场之一[6]。桐庐有许多金名片,每年来桐庐进行商务活动的游客占很大一部分。在商务休闲市场中,桐庐应该看重会议旅游市场。会议游客旅游淡旺季不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桐庐具备接待商务会议旅市场的景点并不多。要想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商务会议一定要重视专业化的服务,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客源。

     (三)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主要有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旅行社,二是饭店业,三是交通运输业,主要通过这三者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此为旅行者提供便利服务来获取收入[7]。旅游者到某个城市去旅游,除了要接触旅游行业的各个部门、参观旅游景点、参与旅游活动外,还必然会看到城市的方方面面[8]。问卷显示,游客对于桐庐的餐饮满意度不高,在总共2989份的有效样本里有1250人选择餐饮服务需要改善,占总数20.07%。桐庐的餐饮服务情况需要得到提升以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从交通角度来看,桐庐县城新区与老城区道路条件和交通状况反差较为明显,老区道路设施水平相对低下,但集中了大量车流、人流,交通显得略为拥挤,新区道路宽阔整齐,但车辆稀少,道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据了解,近几年桐庐县机动车呈逐年增长趋势,汽车增多但泊位却没有相应增加,占道停车现象普遍。桐庐的旅游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自驾游市场,因此,交通道路及一些公路配套设施的建设要跟上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目前,桐庐旅游业发展的明显现象就是作为一个过路市场存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要想发展好旅游业,必须成为一个目的地市场。桐庐旅游业的一个战略性指导思想,就是要从过路市场向目的地市场转型。因此,首先要明确桐庐客源市场目标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在此基础上丰富旅游产业形式,创新发展,提高吸引力,从而早日实现市场定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伍佳,党宁.旅游城市本地居民环城游憩偏好:杭州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7-31.

[2]张佑印,马耀峰,李小亮.旅华日本?韩国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2-115.

[3]宋秋,帅希权.山水城市的游憩开发——以乐山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3-65.

[4]黄瑾如,董洁霜.以“大旅游”战略格局发展桐庐旅游业[j].浙江大学学报,2007,(1):75-78.

[5]乔花芳,曾菊新,李伯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镇空间结构效应——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101-105.

[6]胡建杭.义乌商务旅游发展前景初探[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7-21.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6

[关键词]旅游市场;失灵;原因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138-03

在市场机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基础是存在市场失灵。旅游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样面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管制。但怎样的旅游产业管制是社会需要的管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回答旅游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旅游经济运行的方式使旅游产业市场失灵具有了哪些特殊性?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干预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适度。

一、旅游活动的特点加剧了交易信息的非对称性

旅游活动具有无形性、异地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突出,带来了如下问题:

1、引起旅游企业的败德行为。对旅游者来讲,旅游产品专业性较强,是一种经验型产品,他们在使用、消费旅游产品以前,很难获得有关旅游产品质量的直接信息,明确旅游企业的具体生产行为,旅游企业和工作人员相对于旅游者就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因旅游者购买的大多只是旅游景点、设施等物的使用权,兼之体验产品的质量很难标准化,因此旅游者对产品质量提出争议时,在不能证明对方明显违约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补偿,由此而刺激了旅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旅游企业可以凭借信息优势损害旅游者的利益,如改变行程、降低交通或住宿档次、诱导或者强制购物等。在现实中,旅游经营者传递虚假信息、“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败德行为大量出现,极大地损害了旅游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行业的声誉,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增加了旅游者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来源于3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如前所述,旅游活动专业性强,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阻碍了市场的形成,抑制了旅游者通过市场满足其需要的努力,传统旅行社存在的价值,即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获得规模效应,进而减少旅游活动的成本。但如若旅行社的机会主义行为猖獗,旅游者与之订立契约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当交易费用足够高时,人们甚至会抛弃市场转而寻求一体化――也即自给自足。自助旅游的迅速升温,除了得益于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进步,以及自助旅游自由随性的优点以外,规避当前旅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给旅行社的传统业务带来了挑战。

3.产生逆向选择。旅游产品的上述特点,除造成旅游者搜集信息困难外,还使得旅游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真实信息也很困难,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旅游市场败德行为普遍存在,且契约法的完备性和执行性都欠完善的局面下。人们都奉行“便宜无好货”的信条,但如果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产品是“好货”的成本过高时,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实力不足的企业就只会向市场提供次品,最终使旅游市场陷入低端竞争的泥潭。

二、旅游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旅游供给具有滞后性和刚性,旅游需求具有易波动性。一方面,旅游活动季节性明显,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在淡季和旺季差异极大,并且旅游需求较易受到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因此旅游需求波动较大;另一方面,旅游供给具有滞后性和刚性的特点。所谓的滞后性,是指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设施的建造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从而导致旅游供给滞后于旅游需求的变化。而旅游供给的刚性是指旅游资产的专用性较强,投入的沉没效应明显,比如旅游景区和度假饭店,它们的用途比较单一,投产以后较难改变产品品种和压缩生产能力。因此旅游企业难以根据波动的需求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类型,结果造成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无法接待,而淡季时大量设施闲置,员工无所事事的局面。

2.旅游产品具有产地消费性。有形产品可以根据需求的分布特点,通过产品的流动使供求趋于均衡。旅游产业是需求流动型的群族经济,是由旅游者向产品做空间移动。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工业品的运输成本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但人员的运输费用则因舒适性、安全性的高标准和人生时间的机会成本而无法显著降低,因此由产品到人的经济距离远小于人到产品的经济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市场的流通性低于其他产业。流通性越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越弱。同时,在一次旅游活动的刚性(基本)支出中,交通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景点门票等游览费用在旅游者事前预算中重要性相对较低,因而旅游景点之间的价格竞争收效不大,质量也就成为了决定目的地旅游产品需求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旅游产品属于经验型产品,旅游者往往依靠该景点的知名度来判断其质量水平,其结果就是知名景点的需求水平高,一般景点的需求水平低。旅游产品的上述特点,造成了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非均衡状态,也给知名景点带来了垄断地位。

三、知名景点在产业中具有垄断地位

撇开交通等旅游关联产业不谈,在狭义的旅游产业中,知名旅游景点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这是由于:

1.知名旅游景点具有稀缺性。控制稀缺的资源是垄断的原因之一。知名景点在特定范围内具有稀缺性,一些名胜古迹如故宫等更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在典型的旅游动机下,知名景点给旅游者的效用水平要远高于普通景点,普通景点的替代效应不大。在一定地域内,某个著名的景点往往遮蔽了其他的景点,使经营这些景点的企业具备了垄断的条件。

2.景点的经营具有规模效应。解决应对稀缺资源的控制而形成的垄断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授予更多企业经营该资源的权利。旅游景点的开发经营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由两家以上的企业经营同一景点无疑会造成重复投资及如何分享权利等问题。因此,由一家企业经营更有效率,也即景区经营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在现实中,边界清晰的旅游资源多为独家许可经营,而一些因特殊原因被分割经营的景区(如骊山和华清池)也一直受到消费者的诟病。实际上,骊山与华清池之间并不是经营同一资源相互竞争的关系,二者仍是对各自所属的旅游资源的独家许可,是对产品线的不同环节实施垄断。一些边界不清晰的旅游资源,如长江三峡,其绵延192公里,分属重庆湖北两省市,多年来两地竞争的结果是无序和低效率。

3.景点的生产规模受到容量的限制。当需求规模扩大时,可能会使多家企业达到有效规模,或者会使垄断企业出现规模不经济,此时就应允许多家企业经营这种业务。特定旅游景点在空间、生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容量限制都迫使其需求量不能任意扩大。如果景点内游客数量超过一定水平而使环境效应和体验效果下降(即生产的边际成本激增)时,引入竞争反而会恶化这一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景点对特定空间

的占用排除了多家企业同时经营的可能,除非能对该景点进行完全复制,当然,这种复制既面临技术和投资的挑战,也因资源所依存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性而欠缺吸引力。

4.景点经营权的周期难以缩短。对特定空间的依赖可以通过分时经营的方式引入竞争,亦即多家企业在不同的时间段经营同一业务,消费者可以选择理想企业的经营时段来接受服务。当竞争带来的高效足以抵消分时经营造成的成本增加时,分时经营(在景区经营,则是缩短经营权的许可周期)是可行的。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决定了外来游客的选择权很小,他们往往是随到随游。同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投入具有持续性,且沉没效应明显,短暂的经营权周期即使企业因盈利水平下降而不愿意进行过多的基础设施投入。也使投入残值的计算和转让困难重重。因此,旅游景点难以实行频繁的特许权竞拍,现实中对企业的特许权周期也一般较长。

基于上述分析,旅游景点的垄断经营具有合理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仍会是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主要模式。但是,知名景点的垄断地位也确实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近几年来,全国各大景点综合价格(包括门票、索道及其他景点内收费项目)不断上涨,其涨幅远远高于同期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虽然景点经营者以限制人流、提高资源维护费作为涨价的理由,但其实质上是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表现。

四、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外部性

1.旅游产业有较强关联性。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需有多个企业、多个地区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才能满足一个旅游者的全部需要。这就意味着经营的成果无法由荡:企业独享,企业在市场开发等环节的投入具有正外部性,极易造成“搭便车”行为。

2.旅游活动给目的地带来了文化干涉。“旅游流”不仅是金钱、人员的流动,还是文化的流动。跨越空间而来的旅游者带来了异国异地的文化,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这种交流,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和文化干涉的现象,给旅游目的地文化造成消极影响。比如旅游地居民因生产方式改变而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外来游客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给目的地社会的震荡等。

3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中存在负外部性。旅游地人类活动的增加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坏,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些损害来自于如下方面:景区游览接待设施的建造、游客的生活污染物、满足游客需要的生产活动、一些游客的不文明举止等。控制产量、注意建设规划和加以治理可以将这些危害限制在不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上。但是,控制产量意味着收入的减少,严格的规划与治理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对于追求经济利润的市场主体而言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旅游资源利用中采取企业经营模式的我国,旅游业的负外部性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将公共旅游资源一定时期内开发、利用、收益的权利授予旅游企业,由其来从事具体的经营和日常管理,旅游企业没有完全的产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是暂时的,因而其经营侧重于短期目标。而代表国家对这些公共财产负责的政府,又因信息不对称、缺乏激励等原因,不能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结果导致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进行破坏性的、掠夺性的开发和使用,造成公共财产的过度损耗。五、公共旅游资源使用中存在的利益争夺

我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公共性,截至2005年1月,我国2万个旅游景区中,90%以上属于公共景区,由国家或者集体所有,而一些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民族文化)甚至无法明确产权的边界和产权人。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旅游企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授权,将不属于个别人所有的公共资源独占,作为自己营利的凭借,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1.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前述旅游企业经营的负外部性分析中,已经论及企业营利目标与资源维护目标之间的矛盾,企业缺乏自发提供资源维护这一公共产品的动机。同时,企业的盈利目标还和社会公众期待的旅游权相矛盾。占有经营公共资源的产业很多,如煤矿开采、渔业捕捞等,这些行业的产品属于私人物品,并且生产过程的技术性较强,只有通过专门的生产活动才能使消费这些产品成为可能,因而消费者可以接受企业的加价。景点的收费由门票和个别服务费两部分构成。个别服务(如接待、娱乐设施和索道等)的专业性较强,且具有排他性,对这块收费争议不大。门票收费主要是针对旅游者的进入、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在一定容量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作为游览活动基础的景区维护和公共道路又具有公共品的特点。因此,社会公众期望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公共景区,对公共景区的高额门票存在较大抵触。并且不少景区甚至还将部分个别服务的投资成本也纳入到景区的门票中,形成重复收费。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7

关键词: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旅游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兴行业。目前,每年有超过25万的病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治疗,而印度2002年接待病人数就已达到15万人次,2006年超过50万人次,并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估计,2012年印度医疗保健旅游可直接给印度带来22亿美金的外汇收入。

医疗保健旅游是指人们因定居地医疗服务太昂贵或不太完善,所以到国外寻求相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产业。该旅游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性旅游,其过程不仅包含了旅游者对吃、住、行、游、购等服务的消费,还包含了对医疗保健产品的购买消费,整个过程以医疗保健为目的,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日程、活动等的安排,因此是一种生产性旅游,即对健康的生产。因此,它不但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供给-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医疗旅游市场的形成原因,从而可以为更加清楚地认识和开发这一新兴市场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供给分析

任何一个医疗体系在决定其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都必须将其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如图一所示,该图显示了这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其中质量是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水平——是对质量的过程衡量,而非结果衡量,数量指接受医疗服务人口的百分率。www.lw881.com

该质量与数量的交替轨迹即代表着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假设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来的,如图示中a、b两点。其中,a点代表质量较高但只能满足较少人口比例需求的组合,b点则代表服务质量较低但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组合。

c点则代表了所有人都得到最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是所能供给的最优状态,也是任何政府或医疗机构所竭力追求的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出现医疗保健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其中最为典型的两个案例就是英国、加拿大等提供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以及中东等医疗设施不够先进但国民具有消费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知道,即使是医疗保障体系最不健全的国家,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都会确定一个最低的质量标准,以英国为例,我们将图一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修正如下:

因此,只有ab之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才是可行的,即英国的医疗保健服务最多只能满足于e水平人口比例的需求。另外,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免费的,因此其医疗需求接近于无穷(即100%国民的需求都是有效的),那么必然存在数量缺口ef,即存在一定量的人口无法正常接受医疗服务,而只能通过排队等候等方式加以解决。据英国政府卫生部门最近的一项分析报告得知:目前英国1/8在国民健康保险系统内的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够接受治疗。英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3月对20多万病人进行调查后发现,48%的病人在18周内能接受医院的治疗,但30%的病人要等30周之后才有机会接受治疗,而12.4%的病人则需要等上一年多。根据这一数据,英国大概有50万病人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治疗。

因此,当等待的时间成本超过本国私人医院的就医成本时(公费医疗的货币成本为零,总成本即为时间成本),患者就会选择私人医院就医,而当时间成本小于本国私人医院就医成本,而大于国外医院的就医成本时(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则选择出国就医,从而产生了医疗保健旅游行为。

又如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设施等许多方面均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在同一人口水平下,其所能够提供的质量水平必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如图3所示:

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缺口ag,即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于特定医疗服务的需求。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群体,假如能够承担国外治疗成本,则必然会选择出国就医,从而产生对医疗保健旅游的需求。

3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需求分析

影响患者医疗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增加了患者的医疗需求。

另外,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医疗保健产品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产品需求的变化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在这里医生同时扮演了患者顾问以及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

患者、医生、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疗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加以描述:

理论上,患者向医生咨询,而医生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医疗建议,然后由患者自身决定对医疗保健等的需求量,因此,患者具有充分的决策权。

但实际中,医生对于患者的需求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图四所示,医生的个人收入将依据其双重角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咨询费用,二即作为服务提供者而产生的收入,而后者是医生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医生具有充分的激励诱导患者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消费决策,从而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医生数量增加,即供给增加(s0移动至s1),导致单个医生面临的需求水平下降(即单个医生服务价格由p0下降至p,),则单个医生为维持自身原有收入水平将诱导患者增加消费支出(d0移动至d1),从而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p1,q1)。此即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创造理论(robertg.evans),如图5所示:

以美国的医疗保健服务市场为例,由于保险费率过高等问题,目前美国拥有超过4.6亿的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保险,面临着独立承担全额医疗费用的问题。另外,美国还存在大量自保企业(self-insuredcompany)由于医疗成本的不断提高而面临破产。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平均每年由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导致的破产达到75万次。

由以上数据可知,目前美国医疗保健市场价格普遍偏高,并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而这必将导致个人患者医疗需求的下降,甚至有部分患者(需求者)由于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被挤出市场,从而导致整个市场需求缩小,在供给(医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医生所面临的需求下降,即收入下降,由以上的需求创造理论可知,单个医生为维持个人原有收入水平将诱导患者增加个人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大个人患者的医疗负担,进而又将挤出部分患者。如下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患者因为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退出国内医疗保健市场,而寻求外部市场的帮助,从而发生医疗保健旅游。

4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尽管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尽最大努力来满足本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但是,由于最低质量标准,以及市场操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因素等总是导致很大一部分国民无法得到正常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而这部分患者则成为我们开发医疗保健旅游的先驱市场,并且随着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选择决策过程中进行国内外医疗保健服务的成本-收益比较,最终作出最优决策,这和目前很多公司所采用的全球采购行为相类似。另外,单就某个国家的医疗保健资源来说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兼顾其所有国民的需求,那么,引入国际医疗资源来满足其自身无法满足的需求,以达到本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是未来各个国家的最终选择。同时,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输出国,其以本国的优势资源进行服务输出,既增加了外汇收入,同时也提升了该国的总体福利水平。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医疗保健旅游的存在与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而不使任何一个国家的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该行业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源禀赋理论,即各个国家均生产其资源禀赋占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时,必然增进全球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医疗保健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因此,如何通过服务贸易的途径,发展医疗保健旅游行业,应是我们拓展旅游业的一个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孟卓.医疗旅游:医院新金矿[j].当代医学,2004,(11).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8

   (一)优势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的多元山地文化其代表则是历史文化、屯堡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广大游客深受其多姿多彩、神秘古朴、奔放热情景点的吸引。而在贵州有着十七个少数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古朴的风俗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二是气候条件宜人舒适。从所属地质板块来看,贵州省则是亚热带高原山地,年平均气氛16度,夏天无酷暑,冬天无严寒,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四季都适合进行探险、休闲、观光、考察、旅游。特别是在夏季,很多省外的游客到到贵州来避暑。三是水资源丰富。贵州有着极其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着纵横交错的河流与特别多的瀑布,例如享誉世界的黄果树瀑布,而这些河流就具备着大量漂流资源。被称为美酒河的赤水河所酿制的国酒茅台,也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在高位运行,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由于逐步提高的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这肯定提供着巨大的客源市场给贵州旅游。二是如今我国居民主要的休闲消费方式是旅游消费。在蓬勃发展的我国国民经济背景下,如今我国居民的主要休息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旅游消费。贵州旅游保持着空前速度稳步推进,而更为社会化与大众化的旅游活动,这就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旺盛旅游需求。由于在发展的旅游业,那么不管是旅游者或者是旅行社,都必须去对新的旅游目的地寻找,从而做到对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满足。这就导致极有可能让贵州旅游逐步发展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首选之一。

   (三)劣势

   一是交通特别落后。由于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地带,有着众多的山地,在该境内建设公路、铁路有着比较高的成本,而这就导致很多的景区有着比较差的交通条件,有着比较差的易达到性。游人有着比较高的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比较短时间逗留。二是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的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到经济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有着不够完善的基础设施,导致游人的安全感缺乏,更无从谈及亲切感与舒适感。三是贵州旅游有着不突出的整体形象,对于贵州旅游特色也没有展现,这样就不能做到强大品牌形成。四是尚未完成整合利用资源,与旅游大省相比,贵州旅游业在目的地营销与宣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尚未完全显现贵州旅游的产业性,而这也只是属于一个经济增长点,尚未真正做到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只有很小的相关产业带动作用,这就使得旅游业发展动力不足。五是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不足。贵州在开发、保护以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上,申报世界遗产依然还处于空白地带。六是基于吃、住、行、游、娱、购这六个要素来看,这其中的住、行、娱、购这四方面通过和旅游者的需求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9

关键词:SSm分析;入境旅游;重庆

 引言

入境旅游的发展是区域开放度和旅游产业水平的标志。如何有效拓展客源市场,是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参阅文献基础上,引入转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法)对重庆市入境客源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旨在利用分析结果,进行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选择。

1 转移-份额分析法(SSm)与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SSm的基本原理

SSm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动态过程,以其所处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在某一时期经济总的增长量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为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SSm方法用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分析,主要是以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将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来进行市场变动趋势分析。

2 重庆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变化的SSm分析

2.1数据选取及客源市场划分

以2003年、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和2010年重庆旅游信息网和国家旅游局公布按国籍统计的全国和重庆入境游客量为依据,选取全国和重庆共有的客源市场,包括日本、新加坡、美国等13个客源市场样本。以全国入境客源市场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通过对2002—2009年数据比较,揭示重庆入境客源市场发展态势与各客源市场的结构地位状况。

2.2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和结果分析

根据SSm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利用2002—2009年重庆市和全国13个客源市场样本数据(见表1),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

在2009年来渝的入境客源市场上,是美国、香港澳门地区、日本、台湾4个市场合计占到整个市场的52.4%,来自美国旅游人次数在重庆市场中占居第一的地位,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而中国台湾占比下降了10.25个百分点,日本市场下降了6.4个百分点,下滑幅度大;而新加坡市场从0.5%上,升到3.3%,其他市场中占比在大幅度提高,从2001年的9.2%,上升到2009年的22.6%。从中可以看出,来渝的入境客源市场日益走向多元化,向世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延伸。由表2中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分析:

旅游市场的分析篇10

一、引言

山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不仅有风景怡人的自然景观,并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资源,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据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13山西省共接待海外游客人数为21.263万人次,占全国接待海外旅游总人数的1.65%,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的排名中十八位,这与我国入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是极不适应的,也与山西省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极不协调。鉴于此,对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有利于及早发现我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存在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快入境旅游发展,促进我省旅游业崛起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二、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海外旅游市场客源的地域构成

从海外方面看,亚洲客源所占的比重最高,但增长速度较慢,欧洲客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入境旅游客源分布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由表1可知,近十年来,山西省接待亚洲游客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后半叶以来,亚洲是全球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由于这里华人数量众多且地理上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便于中国有频繁的交流与合作。随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因此中国他们把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

其次是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作为国际旅游业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的福利保障制度完善,人们出行愿望强烈,是世界上客源输出最大的地区之一。虽然距离中国大陆较远,但是两地之间巨大自然、文化差异和经贸往来的不断加深吸引着他们来中国旅游。

(二)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是指来某地区旅游的游客的地理来源和空间分布,一般通过入境旅游地理集中指数G来测度,其公式为:

G=×

式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的总量;n为客源地的总数。

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越接近100,表明游客来源地越集中,越易受到客源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变动的冲击;相反其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游客来源越广阔,入境旅游业发展越稳定。采用2000年、2005年、2013年山西省主要客源国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山西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的G值分别为:28.35、27.53、17.09,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入境旅游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这表明山西省的入境旅游人数不仅在快速增长,而且客源国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入境旅游者的来源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广阔,这不仅可以促进山西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降低市场风险,还加快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

三、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间结构特征分析

测定某地区入境旅游游客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可以用年际集中指数进行分析,集中指数反映了某项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年际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表示某地区客源国的年际集中指数,Xi为客源国第i年的游客数量占时间段内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的分子值,1/n表示时间段内客源国数量的年平均值占时间段内客源国总量的百分比的分子值,n为时间段中包含的年度数。Y值越小,表明该客源国旅游需求年际变化幅度越小,波动越平缓,入境旅游市场的稳定性越强;Y值越大,则入境旅游客流量年际变化越大,稳定性越差,年际波动频繁。通过以上公式,利用山西省旅游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出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山西省的客源国中,日本的年际集中指数最低,为4左右,说明客源市场中日本游客数量年际增减幅度较小,客流随时间变化较为稳定。从地域上看,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地域上相临近;文化上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与中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经济上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制造业发达,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也在不断加深,日本将会成为中国未来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年际变动较高的是菲律宾和韩国,分别达到13和11,说明两国来华游客的数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客流较不稳定。美、英、法、德、意等国来华游客年际集中指数相近,说明欧美这一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比较稳定。这与中国近年来同欧美国家的外交经贸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欧美各国来华游客的数量也快速增长。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一)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地集中指数整体仍然较高,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入境旅游客源地集中指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且逐渐趋于合理,入境客源市场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

(二)由于距离上邻近,在2007年之前,中国港澳台地区是山西省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美洲、欧洲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相对较小,但2008年之后,随着我国与外国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数量明显增加且逐渐超越港澳台地区的数量,逐渐成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