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3:07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3.室内总结,绘制考察线路图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典型考察目标,并绘制考察线路图。 

二、野外实践考察方案的设计

1.预期目标

(1)通过对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了解本地该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探究流水溶蚀的过程;

(2)学习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相机拍摄一组反映该地貌的照片,做好考察过程的原始记录;

(3)运用考察素材撰写考察报告,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4)举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和答辩会,提高学生合作与思辩能力。

2.考察前准备工作相关知识简介及介绍考察方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考察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准备考察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稀盐酸,如有条件可携带便携式GpS等。3.学生考察学习设计共分为四组,以组长主持、全组合作的形式,每组分别完成以下其中一项学习内容:

小组

考察内容

收集素材

思考问题

1

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溶洞、石笋、钟乳石,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七星岩喀斯特丘陵上的土壤与植被;用稀盐酸鉴别岩石性质。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石山上的土壤与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

天柱岩不同高度的溶洞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一共有几层溶洞,这些溶洞是通过那些地质作用形成的?

4

石室岩摩崖石刻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这些石刻记录于什么时期?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描述?

4.成果交流师生共同对本次地理实践课程做出总结和评价。

三、对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感悟与思考   

从教学角度考虑,我认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野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中生学习了很多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课本中抽象出来的符号,落实在不同区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仅仅课堂教学会使实际的生活和书本的内容出现断层。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就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改变了他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单是仅靠耳朵听,还要用手摸、用眼看、甚至用鼻子嗅,面对与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提问,肯定、否定、再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为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野外实践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教师这一知识传授者的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将地理这门学科经典和精髓的学习方法——即野外考察(调查)传授给学生,教师因此也逐渐丧失了野外考察的能力。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野外实践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探究,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改变,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重视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性与即时反馈性。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2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内容是以室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在当代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与设计领域,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设计系统;狭义上讲,其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设计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建筑、广场、园林绿化诸要素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为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家具、陈设诸要素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根据这两个发展方向,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主干,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建筑环境设计的课程作为两个专业必修课模块,并在这两个模块体系中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学时,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法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根据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让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原则,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控制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整体规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开设层次,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专业实践内容,以形成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与装饰企业联合开发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及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标准,建设与岗位要求直接对接的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凸显实践课程的优势。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优秀设计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专题报告,并根据岗位活动特点,研讨专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构建校、协、企三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体系。

2.科学选择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对号入座

教师应改革固有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能力要求,采取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的多样化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室内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法;室内装饰施工与工艺、建筑材料与构造等课程采取企业实训基地现场教学法;室内软装设计、商业展示设计等课程采取经典案例教学法。

3.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推广,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注重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规范,如管理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定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基地内各个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实施、教师科研项目管理、职业培训管理并实行规范质量监督和考评。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顶岗实习的各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

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拟实验室等,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性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改革

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现状

第一,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确定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和实验时间。

第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设计大纲和专业教学要求,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选择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编写指导书,明确具体要求,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课程设计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和工具书的能力。

第三,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生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完成的一种辅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了解,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

第四,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学生在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整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的一次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在三年专业学习中的效果和收获,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获取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第五,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不仅能检验和提高学生专业学识水平,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从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了学生素质:吃苦耐苦、连续作战、耐心、细致、踏实认真、协作的精神和沟通能力等等。

2.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化技术课程,如:数据挖掘及数据仓库技术、CRm的原理与实施、SCm的原理与实施等并未开设,也没有安排与此类课程配套的随课上机实验、课后实践、课外实习等实践课程,而恰恰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及上机实验、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综合性实践环节薄弱。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偏重于传统验证性实验,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的综合型、设计型以及创新型的实验开设较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在实验课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长期的应试教育,养成了学生重视理论课学习而轻视实验课学习,学生对实验课是敷衍了事,实验教学的设计都围绕“教”而展开,着重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限定在教师的“教”之内。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动手而很少动脑,缺少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不很严格,在课程结业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原因。

二、信管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建议

1.构建现代化的实验中心,整合教育资源

构建现代化的实验中心,可以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改变以往实验室分散管理的状况,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从而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奠定良好基础。实验中心建立后,对实验室统一管理,开放使用,利用开放的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可以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全面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例如: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现代SoC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验案例;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43-02

practiceorientedteachingexplorationformodernSoCDesignCourse//SHenJianliang,ZHanFFan,SonGKe,LYUping,ZHanGLi

abstractmodernSoCDesignisoneofbasiccorecoursesinintegratedcircuitdesignandrelatedmajors.ithasteachingtheoryandpracticetwoaspects.inordertomakestudentsbetterunderstandtheteachingcontentandimprovethepracticalability,thispaperdosomedeepresearchandexplorationonpracticalteaching,thatthroughinteractiveteachingbyteam,settingprogressivetractionexperimentalandprojectteachingmethod.theimplementationofmanyyearshasachievedremarkablesuccesstostimulatethelearningenthusiasmwhileeffectivelyimprovethepracticalabilityofstudents,soastopromotetheimprovementintheteachingquality.

KeywordsmodernSoCdesigncourse;practicalteaching;experimentalcase;interactiveteaching

1前言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的先行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后续课程有微处理器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可重构SoC设计方法学等,在一系列硬件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理解SoC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宽、信息量较大,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真正理解SoC设计的精髓,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1-2]。本课程以SoC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满足未来对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要求。

2以往SoC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理论性强,缺乏与实践教学的联系目前国内SoC设计技术相关教材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理论性强,不够形象生动,基本只是对设计流程简单罗列,所举示例不够直观,很少或者没有配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不能直接与SoC系统设计相对应,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现代SoC设计课程多数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选修,这个阶段学生对于SoC系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涉及的工具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部件的功能和结构分析的能力也还比较弱,急需通过一定的工程实践来提升设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又会进一步指导实践[2,4]。

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和纵向存在很强的关联性SoC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从底层的半导体物理器件,到芯片封装测试及其应用都有涉及,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关联性强。一方面,该课程先修课程本身难度就较大,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先修课程有纵向的密切关联。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势必影响到现代SoC设计课程的学习。这种纵向联系增加了教师的讲授难度,制约课程教学的立体化展开,从而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5]。此外,该课程与同期开设的高速pCB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等课程也有较为重要的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SoC设计等硬件类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程之间内容脱节严重等问题[2]。

另一方面,该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横向联系密切,这些关联使得现代SoC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对各知识点的介绍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化、层层递进,无形中增加了理解和教学的难度[2]。

实践环节过分单一化,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现代SoC设计配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拥有专用实验平台,但往往受限于eDa工具的选择、厂家定制硬件的配套实验,不能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由于硬件课程本身上手比较难,学生初学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同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也不能很好地直接对应,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验系统很难彻底完成,需要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3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

针对现代SoC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自2010年起,本单位逐步进行现代SoC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取得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

团队互动式教学SoC课程涵盖了当前aSiC设计的整个设计流程,包含芯片前后端设计、可测试性设计、低功耗设计等内容,一位教师难以透彻地讲解到所有的知识点。本单位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实际,参考部级精品课程教材,以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为指导,根据每位授课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创新式地采用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由多位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传授课程的知识要点[2]。

1)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是指由多位知识互补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每位教师直接参与先行理论授课与后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由授课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修订、课程体系讲座、实践环节设计和指导,并亲身在相关课程中主讲若干学时或讲座,介绍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贯通式教学。例如,为了更好得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衔接,“现代SoC设计”主讲教师要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开设“指令集设计”“流水线技术”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在现代SoC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联系[2]。

2)增加对硬件设计的综合分析。在团队教师协助下,增加对基于eSL的SoC设计、基于平台的SoC设计等的介绍和学习,为后继课程做好技术铺垫,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重新认识硬件基础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改变“重软偏硬”的思想,而深化“软硬结合,相得益彰”的认识[2]。

开展递进式的教学实践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原则,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安排多个实验,递进式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涉及RtL级代码综合优化的实验时,可以分Step、Hold时序分析与讲解、静态时序分析、综合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递进,让学生遵循自然学习规律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按照设计流程层层递进,从最初的RtL级代码编写规范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物理实现与验证等步骤,在理解工具脚本的基础上层层推进,最后实现对全流程的掌握[6]。

以项目为牵引,实现动手能力的再提高实践教学只能将学生领进门,个人的造诣必须在实践中演练。否则,实验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验的设计往往只包括最基础的操作和应用,难以覆盖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实践项目的锻炼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实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4]。

4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多年来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SoC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衔接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进行SoC设计课程讲授前,对前导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部分与SoC设计课程衔接紧密的课程需要提前进行预习。根据学生调查显示,在巩固学习模拟与数字电路等先导课程后,现代SoC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实践内容也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接受;同时,学好现代SoC设计课程后,对微处理器设计、可重构SoC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2]。

提高SoC设计技术,为项目研发培养生力军通过本课程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来。在研究生开题时,很多学生基于对SoC设计的热情选择类似的课题开展研究,积极投身到SoC设计中来,有些甚至成为项目研究的主力,能独立完成一个功能ip从前端到后端设计的所有设计流程,在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5结束语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随着对实践教育质量的不断重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本文分析了以往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面向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置、项目牵引等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SoC设计技术的有效锻炼,培养学生aSiC芯片设计能力[2]。

参考文献

[1]阎波,李广军,林水生.“微机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42-43.

[2]王洁,周宽久,赖晓晨,等.面向实践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教学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4(5):31.

[3]侯宁,赵张飞.SoC系统平台在eDa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4(8):88-89.

[4]叶朝辉,周永明,等.基于SoC的现代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创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66-168.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就高师音乐学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和音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中其对于深化理论学习、知识的获取、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获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突出应用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跨时代性和超前性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每一位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所要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清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种种因素,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特别实践环节方面,在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上存在一些缺失。像有些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往往只是停留在“书面状态”,而缺少实践领域的感受。因此,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实现该课程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过程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许多内容,要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的实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训练,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在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及今后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完整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是在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仅需要实践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构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实践教学过多的只是侧重于的课堂某些环节,并没有真正从实践教学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结合,没有真正从整个课程出发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大大的影响到了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知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是从教学实践中来的,其理论形成后又返回教学实践,对实践进行指导。离开了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就会显得空泛无力、操作性不强。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做走过场的实践练习,那既没有实践效果,也就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进程、按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等层次,落实其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基本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课堂教学技能进行验证、掌握,感知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认识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从而从“认识”、“理解”变为“会做”。

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教育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应在课程中突出利用实验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特点,运用实验环节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教育理论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和感性知识。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理论部分,而是实践技能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在层次上,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为基本实践;第二层次实践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如教案的撰写、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第三、四层次实践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为主,更多的是在针对具体内容、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培养目标,把实验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两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突出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并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实践相结合、单元理论实验实践项目与选择性实验实践项目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实验、实践项目,合理筛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是合理设置证据实验、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起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实践比例适当、实践课程模块化的实践体系。

三、实践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学科角度出发,应当体现出对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思路及其目标实现的唯一性,真正体现出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科学性和符合音乐教育特征方面的可操作性,要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的理念。要坚持以实践方式改革为目标,突出课堂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包括教案撰写、备课等方面。据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要依据这样几个原则: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理论教学中将实践环节一同设计,以理论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为实践内容,让实践为理论学习服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结合,防止单纯的理论或单纯的实践。这样,理论和行动才能一致。②系统性原则。即要求把整个课程的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设计各分支的实践教学,使整个实践教学完整、平衡,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践体系。因此,在构建时,应该将各个分支的实践放到大实践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实践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分支的目标。③分类整合原则。依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把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不同类型,抓住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特点、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的联系,从整个课程领域出发,将实践教学加以统整合与设计,确保实践教学的整体统一。④能力评价原则。即从实践态度、解决理论学习问题的实践能力、课堂问题查找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实践体系能否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实践反映出来。实践中所呈现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的实际表现,另一部分是评价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能力评价标准应贯穿整个实践过程,以实践为主线,评价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

1.实践教学体系

过去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单纯的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上。而实际上,这些应当在实践训练中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否则,就违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为了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做法,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四部分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照教学的进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配合理论与典型案例、课例录像资料、设计案例主题例选、课堂见习、专业实习等,形成与理论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内容上,可做适当变换。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和综合游戏课为主,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课、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高中音乐课程以音乐鉴赏课内容为主。对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要求,按初、中、高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形成不同层次、突出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初级层次主要是以基本理论内容的实践训练,配合选用与之相对应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实践训练,重点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积累实践认识。中级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题设计训练,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案的正确书写,让学生多讲、多写。多讲主要是学生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在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拓展设计的视野。多写主要根据所布置专题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写出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高级层次主要是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实习岗位上进行教学实践。另外,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师范生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提高未来教师的执教能力,举办各种教学竞赛,如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这也可以划到高级层次的范围内。在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中,把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循序贯穿在全过程。

2.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理论为引导,实践为关键”的特点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音乐教育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二个维度,通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库的构建,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纵向方面,主要从基础理论知识出发,到设计实践环节与学生能力的构建,并通过专题实践、课堂教学专题设计、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横向方面,借助案例教学、模拟课堂、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训练手段,持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精选实践内容,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课堂教学技能视域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内容,强化专业特色;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不同层次的实训项目,调整内容,突出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能力。将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出总体功效,真正起到驱动、引导的作用。

3.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

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安排课程教学进度、教师的遴选、备课、学生学习的检查与学习后的信息反馈等,都需要考虑细致,合理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圆满完成,同时又约束和规范学生实践的行为。否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就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依据这样两个条件,一是遵循整体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学总目标保持一致;二是统筹实践教学与理论密切结合。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具体内容来说,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从目标上来看,要充分体现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凸显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干什么”作为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灵活参加。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一方面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培养自己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能力。由于与普通的理论教学有明显差异,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做测度。考核过程应对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践结果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以及所呈现出的能力进行评判,从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综合考核。例如,在音乐教学设计这类实践训练强调的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其考核除了要体现对实验理论的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学生在实践方法、设计理念、具体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使实践教学能更好地开展,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中小学作为实践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结合自己学校实践教学特色,与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实践场地;配备相应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借助实践基地多功能设施和相应的资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营造“教学实践”的训练环境。

作者:冯巍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8,(12).

[2]冯巍巍.新课标视域下音乐课程实践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29―03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途径,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可以不断地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重任。要求其既要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又要适应幼教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促进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实践及实践教学的内涵

(一)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即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无法成功。

(二)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主要指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与宗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主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获取一定的感性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般价值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具体内涵

该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指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即学前儿童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其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重点培养学生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中的价值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另一条主渠道,与理论教学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中具体表现为:首先,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材料,如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教案与视频),帮助学生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提高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切实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现场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能力。通过模拟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备课、授课、说课的综合能力。最后,科学地整合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存在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界定为:熟知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并结合幼儿教育相关理论要求科学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能够做出初步评价的基本能力。具体为: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撰写教学活动方案的能力、创设教学环境及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反思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中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思路的分析整理能力较弱

表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意图表述不明确,常将设计意图表述为设计的具体内容;活动流程的归纳提炼能力较欠缺,学生往往能够设计出活动的具体过程,但要将活动过程总结归纳为简明扼要的流程,则会表现出不相符的特点。

2.幼儿园教学心理环境创设能力较弱

表现在:模拟教学中试讲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案的完成情况,忽视了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使“幼儿”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尊重和支持,不能较好地营造互动、交往、合作的氛围,形成了虽基本完成了一节教学活动,但课堂氛围生硬、紧张不活跃的现象。

3.幼儿园教学组织能力较弱

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容易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与调动较差;教学方法显得单一刻板,游戏活动利用率不高且效果不明显。

4.教学评价反思的能力较弱

表现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反思的能力较弱,学生设计完方案后不善于修订方案;对活动重点、难点解决程度的意识不清晰;对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能力较弱,评价容易表面化,不够深刻,效果分析较为粗浅。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的问题

该类课程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力量的问题

在师资选择上,应考虑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可以吸引幼儿园一线教师扩充到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发挥幼儿园一线教师教学感性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丰富的特长,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模仿的范例,更好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目前,该类课程多以高职高专专任教师主讲为主,缺乏有生动案例、丰富幼儿教育经验的一线教师及“双师型”教师。

(三)教学条件保障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软硬件的保障。而校内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少、利用率低,难以保障学生的校内外实践顺利进行成为切实问题。

(四)实践教学实效性问题

在该类课程实施中,或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虽原则上突出实践教学,但具体操作中出现实效性差的现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力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及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教学中容易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突出实践性。

五、合理构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该课程的总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很大比重,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及地位。但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现象。为适应职业教育要求及人才发展需求,应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教学力度,从源头上重视实践教学。

(二)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环节管理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目前,校内实训场地有限、教学设备不足;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较少且利用率低,难以保证学生实践教学中的见习观摩及模拟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保障。

(四)鼓励产学研合作办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适应日益发展的职业教育现状及需求,该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决定了高职高专应承担其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实践教学应不断吸纳有经验、能力强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共同开发研究幼儿教育科研课题,并可让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项目中来,锻炼学生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现场问题的综合能力。这能有效解决高职高专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幼儿园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困境。还应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通过在职培训、从幼儿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服务实践教学。

(五)开发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该类课程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有:模拟幼儿园模式(仿真幼儿园教学模式)和幼儿园教育活动项目导向模式。基于以上模式整合开发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顶岗实习法等。

(六)开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材建设上,应由以往的理论、实践一本书的局面发展为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体系。应完善其实践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指导训练方案或教材,开发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实训教材,并由零散向系列化发展,形成鲜明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系列教材,从而更好地辅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七)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开展多角度评价

该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开展撰写教案与说课方案及自评报告等文案形式考核、幼儿园模拟教学(试讲)考核、幼儿园教育活动见习心得总结考核、模拟幼儿心理与行为考核、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与制作教学具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综合地衡量学生的基本能力。

(八)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发展

该类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以岗位技能培训、竞赛等形式促进其发展,如开展教师普通话培训、幼儿园课件制作培训(比赛)、幼儿园保教技能培训、幼儿园工作管理方法和技能培训、绘画与手工技能大赛、幼儿园环境设计大赛、幼儿舞蹈创编大赛、幼儿歌曲演唱大赛、幼儿故事表演大赛、心理剧表演大赛等具体活动形式,带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发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29-31.

[2]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构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省教育厅,2006.

[3]雷群安.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8-60.

[4]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C].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7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使用上,始终贯彻把实施目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相融合的原则:

(一)实施目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包装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包装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原理的能力,开展各类的实践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包装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随着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不断改进,课程的学时数有较大的压缩,而教学内容有增无减。面临着内容的增加与课时减少的矛盾,依赖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ppt电子课件、实践与设计实物讲解、设计资料图片和多媒体网络等授课方法,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置于图、文、声的教学氛围中,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和生动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堂教学、网上课程、网上答疑和作业等各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三)实施效果: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将教学内容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包装设计实例,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应用,将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和专业素质。实践教学可以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概括和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短片录像、图片、实物讲解形式。例如:对于包装纸盒结构设计这一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市场对包装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与调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手段改革

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法也在不断地随之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随时提问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难易点,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注重课题的实践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可实现性的设计与运用,将市场中的现实课题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学院与社会实践割裂的弊端,以及学生创造力弱的不良倾向。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为特色,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实际与新颖的教学理论体系。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答疑为辅,重点讲授包装的概论、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四大部分,并开展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践教学以实践设计、市场调查、现场实习为主,并结合优秀实习基地教学网站相关内容,使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方法等要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营造教与学的良好气氛,解决以往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方法单调的问题。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考试、评分等措施,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体系的完善性。通过课堂练习、讨论和完成系列化包装设计等作业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训练和考核,鼓励学生正确编写调查研究报告,针对实际设计拟定设计内容,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形成新的课程考核及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教学效果

这种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拉近了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差异,使学生在学校就收获职业工作经验和实际设计成果,拥有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设计理论、设计风格、设计手法、设计内容等进行合理的定位训练,以便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多种设计形式的学习与探讨,训练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技能。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8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离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安排的分散上体现得也很明显。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上课时间安排上,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遵循了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践课,或者先上一部分理论课再上一部分实践课的原则,即先理论再实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分为六个学期,但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半,有些学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在第一学期,学校会安排通识教学课程和很少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是《会计学基础》及其一周的实训;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会逐渐增加专业课程,一般也是先上理论课,在期末或者接近期末的时候拿出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集中实训。在第五、第六学期,所谓的理论课时间极少,主要就是集中实训。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大有改观,普通教室一般也配有多媒体设备,实习、实训室条件设施更是完善,对于手工实训室,一般完全可以模仿企业手工做账环境设置,电算化实训室硬件配备齐备、各项电算化软件完善,这些条件很有利于各种课程的教学。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授课地点的安排上一般还是遵循理论课在普通教室完成,实习、实训课程在实习、实训室或者企业相应部门完成的规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授课时间与授课地点安排上的分散,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效果大打折扣。

(一)师资力量不足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理论课教师通常直接来源于会计学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学历,基本要求都是本科,技术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对会计专业的各门课程颇有研究,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会计专业技术实践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了解。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师则通常来源于企业,有着一定的会计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实践知识,但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却不够全面和深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往往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理论课教师更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技巧的把握,而实践课教师则更注重学生对某一项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按照不同的教育理念完成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

(二)教学方式不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两类课程的区分。对于理论课程,或者某一门课程的理论部分,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讲授围绕教材展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对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在对概念和理论的介绍中,讲究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有连贯性与整体感。为了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和“熟练计算”等类似的要求,教师要布置课后习题,并推荐课后复习教材及参考书目,以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实践课程,教师主要采用演示法,以师傅演示和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只要求学生学会完成某一任务即可。

(三)教学评价标准单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在教学评价标准上区分也很明显。在课程评价中,这两部分知识的评价方式也被划分成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理论课程的知识考试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对本门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类型的题目,最后以分数的高低对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给予评定。而实践知识主要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给予学生一系列或者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根据学生操作效果的不同教师给予不同的等级,以其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给予评定。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划分,不仅存在于学校考试中,而且存在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中,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两科目叫做会计专业知识考试,通常称为理论考试,《初级会计电算化》叫做会计技能考试,通常称为实践考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分离原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认识观念错位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论述有很多,人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基本定性,即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实践和理论应该一个整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人为地将理论和实践分开来看,认为某些工作是理论研究,某些工作是实践运作,某些方面是理论,某些方面是实践,这样的认识观念表现在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人为地将某些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某些课程划分为实践课程,而且认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应该分开学习,认为知识划分得更细、更精确,学习效果将会更好。对于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认为会计是一门实践课,会计学生一毕业就需要上岗,那在学校的学习就应该多学习实践课,本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培养一个一毕业就会到企业做账的会计员。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做账,就不需要上高职会计专业。社会上有很多的培训学校就有会计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也有会计专业、更快的就是直接拜师学艺,这些途径可以让学生更快的学到会计专业技术,更快适应岗位。人们对理论和实践非此即彼的认识观念,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就形成了一门课程要么是理论课,要么是实践课,或者某门课程哪一部分内容是理论课,哪一部分是实践课。这种认识观念上的错位,严重影响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空间、师资培养、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标准的整合,使得其整合道路更显漫长。

(二)制度不健全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对实践操作性要求较强,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更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开发实践课程,必须让会计专业与社会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校走进企业,或者让企业走进学校。目前的高职院校开展的较好的方式就是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或者让学生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学习,这些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一般的企业均不愿接受学生甚至是会计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财务实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采用不断加强校内仿真模拟实习的方式来弥补不足,即使有的院校采取了如“2+1”模式的顶岗实习,但学生实习单位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院校部分推荐为主。而学生自寻实习单位,能够真正寻到会计岗位的并不多,而在企业相应的岗位上真正学到有用东西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环境———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机密”有关,但更多应该是院校对校企合作制度的建立尚不完善相连。如果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能与各行各业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一种长效、互赢的合作机制,相信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改革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研究力量不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由来已久,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者、高职院校的各层管理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已经习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来看待,这就导致研究者在编制教学资料时有了理论课教材和实践课教材之分,管理者在制定各项教学制度时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制定,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有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切发生与社会和教育界对会计专业课程研究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教师为主,这些教师通常直接来源于会计学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会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对原始会计学教材的知识把握非常到位,出于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而从理论上对实践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他们在会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贡献,但研究成果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就纯粹是对原来的教学模式换个说法而已。会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不能仅仅是做个任务、搞个项目就可以解决的,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参与。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参加,更应该让企业行业的专家参与,他们不仅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对会计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态势也有更为精准的把握,有了他们的参与使得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更符合社会需求。当然会计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如果缺乏他们的参与也会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流于形式,他们就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制定者、高职院校各层管理者。整合课程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可能得到贯彻执行。

三、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融合,或者将同一门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融合,最终建立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或者“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张健,2008)。(1)任务驱动整合模式。这种模式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该模式的课程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组织,而不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使得学与做能融为一体。任务驱动模式的执行,需要选择关键的、典型的、符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实施教学。会计专业教学任务选择时应该满足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实践性。这就要求整合任务、契机的出现必须源自企业的实践领域或实践过程。这样的任务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第二,相关性。这就要求各项任务与学生目前特定的学习内容相关,是源自会计专业学习情境可能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问题;第三,思考性。这就要求任务设计还必须具有思考性,即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问题,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问题。(2)“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种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型整合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思—习—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整合模式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该模式的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当然这种课程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设计上,也要做到融合,要把课堂设在实训室,或者说实训室按企业财务部门的要求设置。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教学方式看,也要完全融合。教师和学生可以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整合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技术理论知识扎实,但会计实践经验缺乏的专职教师,一部分是从企业到学校,技术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兼职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要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做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第一,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二,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第三,学校可与一些行业单位联系,建立专门的教师实践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对于兼职教师的培养,一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把实践经验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二是鼓励他们从实践经验中加以提炼,大量参与教学教研改革,将实践升华为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整合课程应用的平台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不仅需要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还需要为课程整合的应用提供施展平台。整合后的会计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时间、空间、授课教师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因此对于授课安排应给予更大的空间。高职院校主要可以通过建立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整合提供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第一,建立校内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同时满足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需要。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9

一、在调研基础上,完善photoshop平面设计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从客观概念上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但从局部层面,或者具体到设计专业的某个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满足于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制定合理的、准确的教学大纲。特别是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科目,除个别大中专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表现在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材版本滞后、教学内容不统一、理论教学课时完成不了正常的教学任务等,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缺乏。其原因可能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工具的电脑配置不足,没有建立专门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没有适度设置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等。基于这一教学现状,要想在教学理论体系大纲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完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无疑于纸上谈兵。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大中专院校对该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特点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平面设计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应用平面设计理论体系,特别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确立。因此,明确应用实践性教学内容在photoshop平面设计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特征,才是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的根本。

(一)明确理论课程讲授与实验专业设计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不少于20%课时,60%的课时用于课堂指导练习,用20%的课时来进行调查研究、评估等实验。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理论教学有易懂性和综合总结性,课堂的指导练习题类型更贴近本专业的特点,最后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内设计,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为课后的实验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每个学期安排2-4周专业实习课程,实现习题教学实验环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如果没有实验课作为坚实后盾根本不可能学得好,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和直观性,通过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课堂“虚拟设计”与社会“实务设计”相结合,缩短教学与社会应用的距离。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其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社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的学生创意设计出来的作品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被现实生产和生活所应用,那就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引航灯,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实验过程,总结整理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图像的处理、名片和海报的制作及新产品包装的设计等等。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作为教学指导,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工作才会有质的飞跃,才能与时俱进。

二、建立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平面设计不同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平面设计在表现艺术风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中的应用功能。在photoshop平面设计中必须满足真实社会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否则即使设计的图纸画面如何精美而不能应用于实际工程,也只能是一张废纸,或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标本。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photoshop平面设计教育必须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到超前的设计理念,熟练的设计技巧,还要熟知应用软件科学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了解和最新的认识,不清楚某些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对平面设计的制约及影响,怎么能保证自己设计出的作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呢?而这些基本技能及专业素养的掌握,全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最简捷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教学实践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在评估考察认识中了解其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上述浓缩展示photoshop平面设计的成果特点,绘制相应施工设计截图,正面展示平面作品设计工艺作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认识平面艺术设计阶段过程及科学技术软件应用难点并快速提高,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性教学充分渗透到平面设计

地理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0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