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信息技术十篇农业信息技术十篇

农业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16

农业信息技术篇1

1.1概况

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关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图形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可视化信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数据采集、编辑、变更,数据统计和分析、产品的二次加工等功能。依托这些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1.2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平台,能够对空间的地理信息进行数据的保存及分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数据平台,包括土地的管理、土壤所含的物质成分、自然水文地质条件、农作物品种和种类以及病虫害的类型等,通过这些数据准备地分析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可以为农作物的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必要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作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分析方法也促进了更多网络技术在农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辅助农业资源调查

农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资源进行调研分析,使得数据库中现有的地图与属性进行有机结合,为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农业资源的估算可以利用空间分析模型来进行,这种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农业资源的变化情况。

1.4在农业灾害控制中的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和准确可靠的信息,使灾害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属性信息,对区域内农作物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模拟,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2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概况

所谓遥感技术,就是通过物体自身的电磁波特性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的一种先进的技术。与传统观测技术相比,遥感具有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以及短期内的重复观测,遥感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既有物体的24h全方位高精度观测。

2.2遥感技术在精细技术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能够详细、客观及快速地为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的生长提供各种信息,是精细农业获取农业信息数据的重要来源。遥感技术在精细化农业生产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对农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监测

通过对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时间序列图像进行遥感观测,农田管理者利用该技术能够捕捉到的信息,及时发现农作物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出现的病虫害,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还能够利用不同时间序列的遥感图像,了解不同阶段农作物的长势,提前预测农作物的产量。

2.2.2作物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壤侵蚀面积、土壤盐碱化面积及其主要分布区域、土壤盐碱化变化趋势等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土壤、水和其他作物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有助于田间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2.2.3灾害损失评估

气候异常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与定量评估作物受灾程度,对作物损失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具体受灾情况,实施补种、浇水、施肥或排水等抗灾措施。

3结语

农业信息技术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引言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农业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品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对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解放劳动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农业机械技术应用率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农业种植理念尚未转变、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仍然采用传统耕作方式。所以,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实现农业机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意义

1.1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国沿袭数千年的农耕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如今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满足了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讲,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可以解放生产力,让农民从传统廉价劳动的方式转变为技术化劳动方式,提升了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1]。同时,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让我国种植业产量大幅度提升,满足了数亿人口的生存需求。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农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生产效率、产量、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促使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产品能够畅销各地,甚至出口海外,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传统理念、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较低的生产效率、经济价值,加上传统耕作模式需要付出的艰辛,劳动力更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田大量荒废。而这样的现象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利,同时也与我国全面均衡发展的战略理念相悖。为了推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技术是首要工作[2]。

1.2意义分析

农业产业的生产方法、模式,与生产效率、产量、质量都息息相关,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将这类先进技术覆盖到各个农业种植地区的关键。总体来讲,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农业机械化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技术的有效推广,将有助于改变仍然采用传统生产模式的农业产业,促进其生产力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给大量劳动力提供专业的农业机械知识及操作技巧培训机会,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改善民生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优化相关地区产业体系,农业机械技术的持续推广,将改善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帮助一些地区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的均衡发展[3]。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推广方式单一

目前,有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即政府或相关企业人员到农村地区进行走访,或者举办农业机械展销会的方式。这种推广方式的推广效率较低,还会受到不同地区外部环境的影响。农业机械技术概念及产品的推广面一直比较狭窄,导致推广效果不足。

2.2政企合作不足

虽然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当地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消耗大量的资源进行推广。由于政府单位不是农业机械技术的研究开发者,也不是农业机械的制造者,在推广时不能给受众更好的信任感。而一些研究或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在推广时会按照商业逻辑考虑成本问题,因此只愿意在推广难度低、成本低的地区开展推广营销工作,导致部分地区的推广效果不好。

2.3技术水平低

如今农业机械技术在不断发展,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更高的农业机械设备被发明出来。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在推广比较落后的农业机械,这些设备中有部分是其它地区已经淘汰的类型,即使推广成功,也会导致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从推广的角度来讲,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方式比较落后,忽略了信息化、新媒体的作用,导致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覆盖面不足,效果不佳[4]。

3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的实施策略

3.1全面构建多元的信息推广体系

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平台的应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实现了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农民生活中对智能手机、网络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必要针对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推广平台。通过该平台,农民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了解农业机械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的相关企业可以在该类平台上相关新品信息,或开展具备相应专业的讲座,帮助农民更好地认识农业机械技术。

3.2建立可靠的政府扶持政策

传统的政府扶持政策在执行中存在效率较低、覆盖面较小的问题,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制下,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将政府扶持政策更好地推广和执行下去。如,针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减免政策,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办理渠道,让农民在家就可以申请办理,不用再费时费力到处办理手续。针对信息化平台操作不熟悉的农民,政府还可以在各个乡镇搭建专门的办事处,让相关工作人员为农民进行信息化平台操作培训,或是代为办理[5]。

3.3建立科学的政企合作模式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联合相关农业机械技术企业,就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进行深入合作。政府在推广工作中提供可靠的平台和资源支持,利用各个村镇的工作平台及人员,作为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业机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源,配合政府实现各个地区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可以有效实现先进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管理发展目标。而机械技术企业则可以实现自身技术、产品的推广,提高企业效益的经营目标。

3.4建立集约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体系

从农业机械技术本身的应用角度来讲,信息化技术在机械设备本身以及推广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单位及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当中,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基于这种优势,可以将农业机械的操作学习难度降低,更有利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推广的角度来讲,可以建立一套集约化的农业机械技术应用及推广体系,在该体系下,民众对机械设备知识及操作技巧的学习将更加方便[6]。并且,集约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体系也有助于建立机械应用、机械维修、机械保养、机械升级的综合应用体系,进而在相关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

农业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网络新媒体;信息服务。

2010年8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周强强调,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是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也是建设“两型”的保证。2010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将我省长株潭确定为首批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单位,这必将催生一个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200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设以12316为主要载体的“三电合一”平台,这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跃上一个新台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1 湖南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湖南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从1998年起,湖南省农业厅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开网站“湖南农业信息网”(hnagri.

gov.cn)及28个专业网站。全省14个市州农业局,100多个县(市、区)农业局自行或与本级政府配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长沙马王堆、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等20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网站当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内容。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09年底,湖南已有株洲等3个市、浏阳市等18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电合一”服务平台。

2006年,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移动签订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协议,2007年开始开发以“农信通”为载体的农业短信服务。

1.2 湖南农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

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凡能公开办理的事情都要通过“湖南农业信息网”公开。

2008年,省农业厅开发建成了农业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40个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在网上申请、审核和审批。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和相关结果在政府门户网站(外网)上公开和,行政审批人员在内网上进行审批,并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对每一步办事过程进行跟踪。

2009年,湖南省农业厅电子政务内网开通并投入应用。内网沟通了农业厅与省委省政府的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议通知、文件收发和内部信息交互等功能。

1.3 湖南农产品网上促销体系逐步成长湖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是推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专栏。在前五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和营销。“一站通”是全国农业企业注册的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到2009年底,我省有1400多家注册用户。

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雏形。

从2000年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逐步壮大,浏阳的花卉、石门的柑橘、隆回的金银花等都通过网上营销走红国内外市场。

2 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飞速发展,ipV6、云计算、数字地球、物联网和框计算等也先后走入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模式多种多样。这里将目前综合应用较多的几种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和模式简介如下。

2.1 农业信息网站。

网站用于农业信息服务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形式。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10月,全国农业网站达到31108个,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有24.3%的农民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我省涉农网站也达到了500多个。

农业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开信息与农业新闻、农业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政府网上办事、农业电子商务和网上互动。网站运营模式既有经营性网站,也有非经营性网站。营利性网站的赢利模式主要有: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佣金、会员收费、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

2.2 农业信息短信。

短信因其方便快捷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据湖南省信息协会编辑的《2009年湖南信息年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从2004年的1036万增加到2008年的2260万。据中国移动湖南省分公司统计,我省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村用户有1000多万。从2003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农业部门逐步利用农业短信开展信息服务。省农业信息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利用农信通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农业信息短信服务的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动物)生产(长)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市场、产地市场)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手机用户可通过短信免费接收公益类信息和有偿订阅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类服务信息。

2.3 农业手机报。

农业手机报是农业短信的扩展和升级。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有限(中文不能超过70个字),对于字数较多的农业信息不能一次发送,只能分拆成多条。同时,短信不能发送图片,不利于用户直观理解信息。农业手机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的高端用户。

2.4 农业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为文字表述的信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子信箱;另一类是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也被称为语音信箱。浙江省农业厅利用前一种方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加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达到了150多万个。后一种方式有其特点,如信息量较大、用户不需掌握汉字输入法等。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5 农业呼叫中心。

农业呼叫中心是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呼叫中心依靠客服坐席(包括接线人员和配套专家队伍)、农业技术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开展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从我省已建成的县、市级农业呼叫中心来看,总的效果还可以,但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辽宁省“12316三农热线”(农业呼叫中心)的考察,在进一步改革信息来源、及时更新贴近当前生产实际数据库、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三农热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上线半年就接受了130多万人次的电话咨询。

2.6 农业电子显示屏。

电子显示屏适用于流动人员多、场地宽敞的公众场所,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市、展示大厅等。电子显示屏建造简单、信息更新便捷、公众观看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宣传栏、信息墙的替代工具。

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非常适合于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多而计算机网络还不够普及的地方。

2.7 农业电子触摸屏。

电子触摸屏主要用于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公众办事场所。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将信息更新,查询人通过手指触碰相关条目,逐层查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农业电子触摸屏目前应用还不多,主要用在省市县级农业部门政务办事大厅,但其方便、快捷、自助的操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2.8 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农业电视专栏应用时间较长,[天下论文]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有相应的窗口,在计算机网络和电话尚不普及的时代,是农民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互动性能不够,电视节目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财力有限的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类节目较少。数字电视节目播出后,虽然增加了节目互动能力,但相对于艺术、财经、影视类等栏目,农业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仍然非常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路带宽的增加和网站质量的提升,电视专栏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论文格式]

2.9 农业网络视频。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发展迅速,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网络视频技术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普及率提高、网络带宽增加的大环境下,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团体提供的免费类农业专业视频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的搜索所需要的视频信息和技术。这种融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集中了方便、快捷、主动和直观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10 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

专用信息接收机已出现多年,不少信息类技术服务公司和电信运营商都提供了产品,为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还开发了相应的接收芯片,集成了农业技术数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农务通系列产品aHpC/apDa”集成了多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咨询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可在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价格行情和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3 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服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 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政府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农业部门管理业务类型多、服务环节链条长、机构人员数量大,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制作、文件传输、会议通知、资料统计等都需要办公系统的支持;二是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农业部门所具有的政务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外公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等都需要对外公开;三是农业视频会议。为了节省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农业部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五是农业生产预警。能及时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国际国内各市场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展农业生产预警。

3.2 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

农业是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对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开展信息化管理,开辟互联网销售市场和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小而散,产品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销、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监控,在统一环境要求、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质量和统一加工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产品溯源。

3.3 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民和城镇居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一日千里的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日益重要。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传统农业推广技术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推介等方面显得效率低,一方面使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于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需要新技术的农民难于及时获得新技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大,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更大,但传统农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辐射范围小、流通半径短,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开辟更大的市场,可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或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有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要避免这两种风险,信息化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包括卫星云图、地理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短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农作物气象估产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在农业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情数据采集系统和涉及国内数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包括国外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海关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预期,从而避免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张玉香。农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程海波。湖6?做?南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农业信息技术篇4

农业为第一产业,在促进社会稳步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央多次采取措施扶持农业发展,大力鼓励农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尤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使得农业机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好的满足了当前农业发展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因而引起诸多专家及学者的关注。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在一些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使人们认识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但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应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多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网站建设等方面,而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研究并不深入,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二)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尽管电子信息技术优点突出,我国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处于摸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经验。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农作物种植种类复杂,给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带来一定难度。整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内容

目前来看,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内容较多,包括农业机械内部的应用、总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人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接下来逐一进行分析。

(一)农业机械内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内部应用中,电子装配技术具有较高应用率,根据农业机械作业特点,装配相关的计算机智能终端,实现对农业机械局部工作状态的显示与控制。研究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将电子装配技术应用在农业机械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农业机械的监视系统、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农业机械的操控水平,保证农业机械工作稳定,使得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拖拉机等一些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较为成熟,并逐渐向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给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如,农业生产中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可减少重播、漏播情况的出现,提高作业效率,即使新手也能操作自如,尤其其可视化显示,即使在夜间光照较弱的情况下,仍能正常作业。

(二)总线通信技术应用。总线通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农业机械各项信息顺利传输的基础,即,在农业机械驾驶室设置相关的智能显示终端,并借助双绞线、光纤电缆等将农业机械的工作参数及状态加以显示,使驾驶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机械的工作状态。另外,还可通过与卫星通信进行GpS定位,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播种功能。例如,在拖拉机中安装GpS定位,可一次性完成覆土、播种、覆膜等操作,大大提高播种精度,每千米播行垂直误差控制在2cm以内,找茬准确率可达到2.5cm,促使播种效率及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三)人机接口技术应用。众所周知,农业技术主要靠人进行操作,如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人的操作转化为农业机械可识别的指令,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关键,这就需要应用到人机接口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包括供人们操作农业机械的输入终端技术、传输介质以及显示终端等内容,并逐渐向电子监视仪的方向发展,为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提供方便(如图1所示,打捆机输入终端)。使农田耕种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减少作用中人为的操作,大大降低人工劳动量,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策略

为保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更好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我国应立足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的不足,积极采取针对性策略。

(一)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电子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机械性能,增强农业机械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因此,我国应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意识,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首先,认真研究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契合点。众所周知,电子信息技术包括较多内容,部分内容并不适合应用在农业机械中,这就要求在对在农业生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好认真的分析,从技术及投入的可行性入手做好充分的论证,明确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的契合点,为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其次,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中的针对性。农业机械生产中应在对所用电子信息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注重显示终端、通信线路等的合理设计,预留相关的位置,既要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又要符合人们的操作习惯。最后,做好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结。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专业性要求较高,尤其不同的农业机械作业特点存在较大差别,而且我国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处在探索阶段,因此,需要做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总结与分析,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断的进行改进与优化,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二)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力度。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仅需要国家职能部门的引导与支持,而且需要农业机械设计与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力度。一方面,国家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中的研究投入。尽管国家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予农民一定的购机补助,调动农民购买机械设备的积极性,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弱。因此,国家职能部门应正确处理农业补助、购买农业机械设备补助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应用的研究投入,尤其应安排专项研究资金,为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给予农业机械设计与生产单位相关扶持。针对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农业设计及生产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提高其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设备的积极性。另外,国家职能部门还应做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加以借鉴,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涉及很多内容,部分内容较为专业,因此,为给农业机械更好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做好铺垫,我国应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当做重点。一方面,做好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依赖于通信技术,因此,为确保农业机械中各种参数信息的顺利传输,应根据不同传输介质采用相关的通信标准,并做好安全设计,促进农业机械各项信息顺利的传输。同时,确保各终端设备与总线之间接口的牢靠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注重基础设备性能的研究。农业机械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尤其容易产生较大尘土给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较大不良影响,因此,我国应注重电子信息技术基础设备的研究,做好防潮、防尘土等设计工作,确保电子信息技术设备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其工作性能。另外,做好软件设计研究工作。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既要硬件设备的支持,又离不开软件的支撑,因此,我国应根据不同电子信息设备实际情况以及工作要求,做好软件程序的研究、设计与调试,更好地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专业性较强,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涉及较多内容,因此,应在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不足的基础上,明确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内容,为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提供依据。

(二)为提高电子信息技术

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水平,我国既要注重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设备中的应用意识,又要采取措施增加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尤其应做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更好的应用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赵一鸣,赵睿,朱建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7(01):17+22.

[2]张战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5(10):99~100+38.

农业信息技术篇5

信息技术的农业推广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成为生产力的必然措施,也是保证信息技术效能发挥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推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推广体系存在断层情况,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服务对象不认可、不接受,农民素质不足等,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文章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业推广;问题和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我国农业正在向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由于传统的生产比较落后,所以导致产量未能大幅度提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受推广对象和推广体系等影响,导致信息技术推广面临着诸多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使农户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的问题

1.1推广体系的断层问题导致技术服务没有落实到位

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潜藏着诸多问题。比如,推广体系断层,将导致计算服务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农业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及水产业,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部门设置比较分散,造成推广体系断层,降低了信息技术推广效率。

1.2强制推广的形式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

推广人员推广信息技术,其实是服务于广大农民,但在强制推广形式的影响下,引起了服务对象的反感[1]。比如,推广人员未能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最实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以强制手段进行推广,没有尊重农民,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推广有效性降低。

1.3服务方法单一影响了推广效果

信息技术在推广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采取的服务方法单一,进而影响到信息技术的推广效果。推广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网络和媒体等形式进行推广,然而这种形式并不一定适用农村,推广人员也没有深入农民群众中,从而造成农民未能有效地了解信息技术。

1.4农民素质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7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技术性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当推广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推广时,农民接受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2]。

1.5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工作,要求信息技术人员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并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有利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可是,信息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导致其信息技术推广具有局限性。

2对策和建议

2.1加深对于信息技术农业推广的内涵认识

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良好的推广,必须加深农民和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推广内涵的认知。首先,推广人员需要深入农民群众中,与其近距离的交谈,讲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耐心交谈,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其次,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推广部门的积极引导,将国家政策与信息技术的作用向推广部门下达,阐明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信息技术推广力度。

2.2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必须强化宣传工作,普及信息技术[3]。第一,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宣传,农民通过电视或农业信息网站了解信息技术及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其次,推广人员通过乡镇板报进行宣传,农民通过阅读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农业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建立信息技术推广基地,并为广大农民提供推广服务平台,从而有助于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

2.3完善配套服务

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推广,需要完善配套服务。乡镇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4],改善农业生产,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农村通信系统和设施进行改造,将网络引入到农村。推广人员要将大量的推广信息到农业信息网站上,农民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可以接受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改善了农民获取信息技术的环境,而且通过为农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从而有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

2.4培养农民榜样

信息技术向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一定要及时发现那些接受信息技术较快,且对发展农业有较大热情的农民,通过向其传授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出农民榜样,再向其它农民传播。同时,培养出来农民榜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广信息技术,其它农民便更容易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推广的高效性。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大提高产量。所以,推广人员一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克服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让信息技术尽快被农民所接受,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兴伟单位: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1]周金花.试论信息技术对农业传播的影响与变革.农业网络信息,2011,(09):7~9

[2]邹世芳.个性化推荐技术在农业推广系统中的应用——基于美国农业部网站实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农业信息技术篇6

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交叉、渗透发展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在科学、技术、理论、设备更新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加工在经历多重变革后逐渐向成熟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结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一书,分析如何运用农业机械和电子信息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探索农业机械设备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

从农业机械生产、农业生产实际发展需求来看,自动化、信息化已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趋势。第一,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水平、规模空前。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收益和能效。目前,仍有部分贫困落后地区,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人力、畜力劳作仍占很大比重,应切实提升其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普及应用程度,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升经济文化水平。第二,农业机械设计应考虑其性能和便利性。在设计农业机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使用环境的多样和复杂性,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因而需要设计多种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例如减震、防噪、防晒、防雨等。《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应用发展前景,细致阐述了农业机械与现代智能技术结合、创新的基础概述和主要理论。该书着重讲述了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优点,介绍了结合后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同时为加深读者印象、强化理解,还精选了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经典案例。

二、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1)电子设备与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设备的结合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农业机械操作的精密度、智能度,同时实现对农业机械操作、设备状况的实时监控,既为农业机械设计创新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反馈,还可以为农业机械应用提供安全保障。电子设备与农业机械结合依赖于eCU这一终端设备,该设备主要用于机械的自动化控制,操作者只需要事先在某一模块按照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输入与之相对应的指令,农业机械就可以按照指令完成相应工作。(2)通信技术与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与通信技术结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应用无线电技术,另一方面是应用总线通信技术。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设备对农业机械随时随地进行精确、远程控制操作,打破时间等多重限制。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与通信技术融合渗透持续深入,农业机械生产动态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已初见成效。(3)统计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与其他科研领域一样,农业机械生产、设计也需要使用大量的数据信息,用于农业机械设计、调试、修理及应用,故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设置相应的数据信息收集、管理装置和设备,切实提升农业机械的网络管理系统在面对繁复的数据信息时的管理能效性,进而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信息参考。使用pLC与农业机械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农作物精准化、自动化播种和收割。《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详细介绍了pLC与农业机械的结合路径和策略,以及每种结合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该书探讨了农业机械与多种新兴技术和理论结合方法,以及相关典例分析,为读者强化理解提供便利,并给予读者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启示。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结合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机接口,应用总线通讯技术,结合应用管理决策技术。《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不仅对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三大方面的多种具体场景做了详细介绍,并指出目前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读者指明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创新的方向。综上所述,对于农业机械发展而言,进一步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探索具有诸多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操作、应用、管理实践的安全性、精准性、智能性,同时能够提升农业机械应用多元性。《农业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书末还就农业机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作出展望,可为农业机械设计、应用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农业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思路。

农业信息技术篇7

我国经过不断努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有较高的水平,一是部分科研成果已经推广实行,但是技术不配套,农业研究方向单一,适应面狭窄,种类繁多,缺少综合性多学科的研究。二是单个技术研究比较成熟,但是缺少综合性、多功能、多项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的应用系统。目前已经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数量和质量均不能形成信息产业,大多只能供本部门单击使用,缺少联网能力和数据标准。三是信息技术成果主要面对科研领域,面向广大农户、面向实际生产的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实际需要。由于我国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很多省、市、县对于本地农业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导致农业生产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四是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业信息化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资金投入任显不足,导致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匮乏,进而制约了我国信息技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二、目前我国在有机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落后欧美等国20年,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从早期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到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国在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农业数据库由农业科研单位先后引进建立的aGRiCo-La、aGRiS、CaBi和FSta数据库是目前我国最著名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得到国际的一致认可,经过多年的建设,农业数据库在总量上可以占到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的10%,到达100多个,已初具规模。另一方面以中国农科院牵头开展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光盘服务网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有:《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等。

㈡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的863计划项目,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始于80年代,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实施(简称电脑农业)。农业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程序子系统,在内部储存有大量领域知识和经验,可以达到专家水平,通过利用高水平技术,来完成一般的、模仿人类的解题策略,通过分析问题的特性,与大量实际知识和经验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利用人类专家可用的知识,进而解决问题该领域的问题,是一项适合农业科技服务的科技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农业专家系统具有三个特性,分别为:第一是灵活性,能不断地增长知识,通过系统更新,不断修改原有的知识。第二是启发性,能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第三是透明性,能解决本身的推理过程,进一步能够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目前农业专家系统已经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在种植、养殖、营销、管理等方面,专家系统已经开发成熟,不仅给农业生产者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还能推动农业知识工程不断的系统建设。通过结合该当地的气候、土壤、品种及栽培特点,动态地模拟了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在计算机上即可实现对作物产量的模拟预测,为农业生产超前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农业专家系统创新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推进市县科技进步,推动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

㈢农业信息技术产品近30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有关扶持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地方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利用政策的优势,经过不懈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从事农村信息化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人才队伍体系,对于在农业信息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形成了一批农村信息化产品技术和平台技术,积极开发了一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例如:“精准农业”、“农业3S技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虚拟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技术已经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这些关键技术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为今后实现农村信息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农业信息化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㈣农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农业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农业知识、技术、信息等讯息利用计算机编辑后形成综合一体化,能够加工处理的技术。通过农业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相互结合,能够实现人机交互式交流,快速、便捷、生动的传递农业信息和生产技术,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手段。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业多媒体技术产品呈现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借助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播放的文字、视频等,可以克服传统信息传播的地域性、空间性、时间性等难题,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业信息的传递。第二类是多媒体实体产品,主要以多媒体光盘产品体现,此类产品优点是相对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涉及非常广泛,目前已经有涉及旱作农业、园艺作物、水产养殖、畜牧兽医、林业特产等各个领域的农业技术光盘。另有多媒体管理系统、专家系统、农业市场咨询系统等,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信息技术篇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农业信息化;概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337-01

信息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农业是指将计算机物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领域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模式[1-3]。信息化农业最主要的关注点是实现现代农业的综合管理与使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关于气候、土壤、降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等。

1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与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设定的系统,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查询与管理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包含了3个层次(图1)。

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已经有很多的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诠释,多数都是比较专业与抽象的,在这里用“将信息应用于农业活动”作为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

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信息的载体有很多: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各个载体通道都有其所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各个载体之间的优势,对其进行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的商品化、标准化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交易还没有达到市场化,农业生产者大多觉得不需要,对生产生活无作用,或者是不会使用等。因此,在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结合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思考。

2.1丰富的信息内容

农业生产者最关心的是跟农业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粮油、化肥、种子、蔬菜瓜果等,根据不同农业生产者的需求来制定出全面、不同、实时的信息,让农业生产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查询到自己想要查找的内容,是吸引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最主要条件(表1)。

2.2专业的产品信息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等技术,可以获得世界各地的农业信息,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人工手机的方式完成专业的信息收集任务。比如:农业生产中关于小麦的信息,小麦种植的土壤、水分、气候、栽培、种植养分需求、专业的维护管理、收割、储存、销售市场等都能够得到完整的信息,再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编辑及分类,就可以形成一条技术链,让需求者一旦查找到一点,就可以找到其他的有关信息。

以小麦种植为例:依据不同地方农生产活动的全部过程,提供全程、全面、适时、实地信息服务。对小麦种植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比如气象农情:由专家分析当地近期天气走势,做出针对当地农作物生产情况的一些影响或者预防措施。市场动态:根据过去农产品价格走势及近期农产品走势分析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农产品价格走势。科技信息:根据实时的情况,对农产品生长周期或者加工做出最专业的指导信息。

2.3虚拟农业

虚拟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中的一大体现,虚拟农业的技术主要是依据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创建一个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的环境感,具有比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利用其演示农作物的受病害侵袭的情况、生产情况、自然灾害等,可以让农业生产者在虚拟农业中进行一些关于农作物的试验,可以减少在现实中试验耗费的时间、精力、经济以及试验后的残留物等,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助力。

3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信息化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信息,从宏观的层面讲,会促使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时发展,为农业生产面向现代化信息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4]。

4参考文献

[1]王坤.物联网技术信息化应用[J].煤炭技术,2012,31(3):234-236.

[2]赵璐,杨印生.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33(8):226-229.

农业信息技术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信息技术;宏观管理;创新方式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致使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基于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方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缩小城乡差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发展和变革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对于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数据信息难度较大,而大数据技术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需要新的处理模式出现,以便于具备更强的决策力和处理能力,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提取。作为数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结构化数据有实践性强、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和管理决策。“互联网+”作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态,通过在线和连结,有助于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提升实践成果,以便于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搭建广阔的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和普适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中应用,可以将人机物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推动物联网业务优化和完善,拓宽应用范围。基于此,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处理。

2.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持续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在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科学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信息化经济管理方法,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于提升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效率。其次,推行农业农村经济宏观透明化管理,实现对经济信息的查询和监督,提升经济信息透明度。最后,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以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复杂,很容易受到人工操作误差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有助于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

3.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

3.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纵观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尽管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并未开设有线网络,甚至没有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通过有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对于此类地区,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借助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尽管使用卫星网络可以提供稳定网络支持,但是成本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

3.2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匮乏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将会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特性,缺乏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多数已经进城,留在农村的居民较少,所以迫切的需要培养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3信息技术服务应用范围狭窄

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主要表现在农村集体经营和农业合作社放慢,但是对于不同技术服务人员而言,信息管理需求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而当前农村区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信息技术尚未全面推广和应用。

4.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原有作用为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宽度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宽带网络运营商作用,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以便于为网络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借助信息化技术来综合分析其特征,在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切实提升网络稳定性。此外,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力度,降低建设成本基础上,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4.2推动信息技术创新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对信息技术合理化运用的重视程度,结合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借助合理的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缺陷。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之间差异显著,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村信息化水平滞后的问题。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完善,以便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村经济较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改善其中的问题,应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资源,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诸如,引入社会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满足农业市场发展需求。在推动农业现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

4.4加强信息人员培训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支持,为了可以提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信息人员培训。推动管理理念创新,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后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受教育程度,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发展背景下,应该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加速社会分化,以便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作用。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帮助农民正确掌握信息化技术,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3S技术

1主要农业信息技术

1.1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以共享资源为目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将地域上分散的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终端数据设备与中心服务器、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对网上信息进行开发、获取、传播、加工、再生和利用的综合设备体系。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利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便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世界上早期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是美国的aGnet。我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

1.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使之建立起逻辑联系,并能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产物,除能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组合为一体外,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化、实时性等特征。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相当普遍,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开发实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农作物有害寄生虫检索多媒体软件,为农产品进出口的检疫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能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可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整理等定量化、规范化的处理,并以记录为单位存储于数据库中,在系统的统一管理下,用户可对数据库查询、检索,以快速、准确地取得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信息。农业信息浩如烟海,要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变成能为农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建立起农业数据库系统是目前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农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1.4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miS技术应用于农业最早是美国开发的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我国于1990年也成功开发了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等生产技术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2,平均增产皮棉125kg/hm2。

1.5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1.5.1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以实现用电脑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的综合性科学。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广,在农业方面,以对专家系统为代表的研究最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5.2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将农业专家的经验,用合适的表示方法,经过知识的获取、总结、理解、分析,存入知识库,通过推理机构来求解农业问题。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初,目前已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较多的农业专家系统。

2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2.1信息技术开创了电子商务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来进行贸易活动的方式,其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弥补了传统营销的缺陷,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

2.1.1电子商务降低宣传成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自我宣传。同时可以把农产品的详细目录、产品规格、照片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到网上,这些资料一经电子化,便无需印刷、包装、存储和运输,节约了大量营销费用。

2.1.2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随时服务。互联网全天24小时开通,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在任意时刻浏览农业生产组织所建立的网页或网站,向厂家发出电子邮件进行查询或定购。

2.2信息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

2.2.1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要素,能降低生产成本。劳动者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接触先进的生产观念,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工具变成由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可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劳动手段运用到生产中,使生产过程趋于科学化,降低生产成本。

2.2.2信息技术促进规模效益,能降低平均成本。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内部交易费用,从而能降低平均成本。首先,信息技术使企业在选择基地农户时,可以跨越地域的局限,进行快捷、准确的定位。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给农户下“订单”,农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产品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和纠纷解决费用。

2.3信息技术有利于控制风险

2.3.1信息技术有利于预测自然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确定。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进行自然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信息技术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我国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但随着关税壁垒的降低,非关税壁垒随之抬头。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农业经营组织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及时做出反应和产品调整,避免遭受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