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48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1

>>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廊坊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省小微企业生存与融资状况及对策研究当前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策研究保山市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温州金融改革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之道科创型企业发展道路之我见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保障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小微企业筹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研究及对策“双创”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4-5-24/2015-10-17.

[6]李高阳,孙鹏,朱永跃.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73-78.

[7]沈志远,高新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133-136.

[8]朱永跃,张提.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京溧水区“321”人才项目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2):42-46.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分析

一、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现状

(1)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发展状态。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还有区域产业化发展这几个比较主要的阶段。重点考察的是区域内部高校以及科研院校的数量,还有区域内创新型企业所占的数量,还有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数量等等。其中,检测区域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指标就是检测其产出,主要的内容包含了论文数量以及发明专利方面的申请数量以及授权数量,还有新产品方面的总体销售收入,以及新产品能够产生的利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对外出口贸易额等等,并且还应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实现的成果其转化效果以及实际的应用情况。

(2)区域科技金融子系统发展现状。作为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实现区域金融发展,所以需要分析各个区域的实际金融发展情况,主要包含了区域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还有股票市场以及股票市值,以及债券市值等等发展的情况。并且,还应该做到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区域的科技金融子系统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财政投入金额,还有区域商业银行贷款,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风投成功率,还有企业的资本规模以及企业担保投放具体额度等等现状。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区域科技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

(1)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主要的三种协同发展模式有政府主导型以及过渡型,还有市场主导型。这三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充分接的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这三种模式各有的特点,通过实现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之间的强有效的反馈作用,充分实现各个项目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协同效应实现最大化。这几种协同发展模式之间是存在联系,同时也是存在区别的。并且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够得到不同的效果。

(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的协同发挥发展应该对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到充分的分析,并且深入调查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就是对各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有关的真实的发展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还应该深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真实发展现状,还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协同发展的磨合度,通过测试二者的实际协同度,不断确定这二者之间达到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3)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动态转换。伴随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二者的协同度也是越来越高的,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协同发展模式为了顺应市场发展而不断变化,区域科技创新现状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都是不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关联性,同时二者也是相互制约的。当科技创新以及发展都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将会对科技金融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相反,当科技金融方面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科技创新方面也将无法获得较好的发展。

三、小结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作为支撑区域知识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二者协同发展是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的关键,为此研究和探索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国全.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兼议未来50年科技发展热点[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运行机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科技项目的有效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已经集中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上,充分利用各个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能够提升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因此,确保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高效运行也就显得极为必要。

1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介绍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状况来看,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必要性,但是因为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机制也不健全,所以相对应的运行现状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研究管理的角度较为单一。结合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和应用来看,其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单一性特点,这种单一性主要指很多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往往集中于工程科技项目的管理,而对于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涉及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从这方面来看,其不仅表现在具体管理职能部门的单一性管理上,而且对于当前一些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到管理中来的具体项目来说也是如此。当前绝大部分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理的项目都是工程科技项目,很少有科学技术研发项目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了单一性特点,也就限制了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及其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具体运行机制不完善。虽然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大体结构和运行制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具体到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落实,保障各项管理工作及其相应的研究能够高效进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地体制,各项管理运行细则不完善,这也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一问题也表现为科技项目管理需求和实践操作的差异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对于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项目全程监督管理机制来说,难以实现较为系统全面的监管,往往仅仅针对一些较为关键的要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对于全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却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是这一机制欠缺的主要体现。

2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完善措施

结合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具体运行状况来看,为了有效的促使其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出最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还必须要重点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上进行研究,其具体的完善措施和手段有以下几项:

(1)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进行传统职能的解放和优化,对于原有职能机构承担的相关项目日常管理进行分离,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提升宏观其管理效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加强相关项目的具体管理和监督控制。但是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并不是要求政府撒手不管,而是更加倾向于宏观管理和监督层面,促使其能够在主导科技项目研究进程的同时,使科研项目管理更高效。

(2)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基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发展而言,还需要从专业性以及规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切实提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才能够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尤其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应的管理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必须要对科技项目管理的高度重视,从专业化和标准化方面进行优化分析。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而言,同样需要重点加强指导和约束,促使其能够在管理实践操作中体现出较强的价值,由此可见,切实保障实践方面的管理专业化是比较核心的一点,也是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要促使相应的管理机制具备着可操作性效果,尽可能的避免管理漏洞或者是不符合实际状况问题的出现。

(3)提升专业机构管理能力。具体到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过程中来看,要想保障其能够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必须要首先从专业机构的管理能力入手进行分析,这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能力主要就是由各个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的一线人员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对于人员的建设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人员组建过程中,必须要优化选拔机制,确保相应的选拔机制能够较好的适应于当前的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根据该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构建恰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如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该机构的运行可靠性和水平,这种选拔机制的优化必须要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充分运用竞争方式来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最终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而言,其已经成为了今后科技项目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是当前很多国外科技研究机构的管理机制,为了促使其在我国能够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除了要加强专业机构的完善之外,还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娅.英国非政府部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构运行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5,04:148-154.

[2]侯小星,香小敏,陈志聪.专业机构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5,25:28-29.

[3]骆光林,余向平,陆江东.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科研管理,2008,03:145-151.

[4]黄锦成,杨颂阳,阮付贤.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监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02:91-94.

[5]郭红侠,赵功强.宁夏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6:46-50.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1.1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也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5%左右,然而,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占农业总产值不足0.2%,尤其是近些年来,工作需要和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

1.2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针对目前我国基层推广人员现状来看,推广人员大都是具有中等农业专业学历以上,并且还会因为投入的资金不足没有进行再教育或者是进行相关的培训机会,进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因为基层的环境问题以及对推广人员的待遇问题不好,所以基层推广部门就不会对那些具有高知识层次的人才产生吸引力;其次,由于基层推广部门没有对相关知识的更新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就会缺乏一定的农业新技术操作能力;再次,就是因为推广相关单位部门对专业的分工相对比较细,而且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对比较单一,所以就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效农业发展的多样化,也没有一定的权威感。

1.3科研、推广、教育割裂现象明显

通常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和科研以及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三者之间所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然而,农业科技推广、科研以及教育之间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方面的学科设置相对于国际上而言比较陈旧,关于新兴学科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不能跟上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二是因为在对学科的建设方面、研究方面以及实际应用方面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而且科研的目标和市场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目标也相对比较单一,研究领域也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力度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除此之外,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户具有相对比较小的生产规模,经营也相对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也相对比较低,大部分农民所具有的科技素质仍然比较低,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的财富等,就一定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借助一些重大的推广项目使得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的转化。

2.2实施培训工程,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各类农业院校,加大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的力度,对农业科技的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而且还要经常开展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的应用者以及受益者。

2.3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充分的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深入农村进行科普宣传;另一方面要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农民企业家,组织系列和农业科技相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培训班;除此之外,要坚持不懈的展开农民技术培训工作,要致力于培养一批不仅能够掌握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结束语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农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农业的增产以及农民的财富增加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速度相对比较慢,产业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也很低,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保证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亚红.日韩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8).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新疆科技金融现状

1.前言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产业作为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科技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存在着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大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科技产业的融资问题是推动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疆作为内陆省份,在科技金融发展上与北上广津等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其发展态势是良好的,文章从新疆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新疆科技金融的发展做了相应的研究。

2.新疆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在区政府的领导下,新疆科技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新疆科技金融无论是在发展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就企业科技金融而言,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自治区政府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引导各商业银行向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其次,除了间接融资以外,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也成为新疆科技金融发展的常态,目前,已经有超过五十余家的疆企挂牌新三板,在中西部12省区中排第三位,这对于科技企业突破自身积累以及银行融资的局限性,进一步完善资本结构,树立企业品牌有着重要作用;最后,风险投资也是目前新疆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与运营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主体如大企业、商业银行、基金等倾向于向科技企业进行投资,也有效地缓解了科技企业的融资困难。

3.新疆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疆科技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是良好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制约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能力,也从总体上影响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3.1先天不足

新疆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上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科技金融的发展也不例外,相比于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地早已将科技金融的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并构建了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而言,新疆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起步较晚,尚且没有形成成熟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等。不仅如此,新疆科技金融的融资形式也较为单位,目前仍以银行贷款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他融资形式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所占的比重而言,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新疆科技金融的创新速度远远滞后于企业自身科技创新的速度,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极为不利。

3.2税收优惠不足

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上海张江科技金融平台、北京中关村平台的构建背后都有政府的身影。政府的创业扶持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区政府在科技金融领域已经倾注了相当的精力,但总体而言,其扶持政策仍然是不够的,具体表现便是税收优惠的不足。税收优惠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采取的税收制度,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企业所得税、企业营业税的优惠,都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新疆区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扶持力度尚且不够。

2.3风投保障欠缺

风险投资是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形式,风险投资不同于银行贷款,它考虑的不是企业当前的偿还能力,而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与预期收益。换句话说,风险投资是以企业自身的发展态势为基础的,因而,企业的信息是否真实、完善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就尤为必要,然而,当前信息不透明以及信息不对称在企业与投资机构中广泛存在,这给风险投资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此外,新疆风投机构自身投资能力的欠缺也是风投缺乏保障的重要因素,新疆的投资机构整体而言,专业能力不足,并且操作也不规范,这些都限制了科技金融的良性发展。

4.促进新疆科技金融发展的策略研究

4.1拓宽科技金融领域

融资形式单一是当前新疆科技金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将新疆科技金融从以银行贷款为主,转变为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以及风险投资三者相结合的融资体系是目前新疆科技金融发展的方向。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拓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形式,努力推动那些发展态势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登录新三板,对于那些信息完善、管理良好的企业则“引荐”给投资机构,做好资本与企业之间中介的角色。

4.2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政策扶持不足,尤其是税收优惠不足也是制约新疆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切实转变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好税收政策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比如,政府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就可以减免政策,比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两年企业所得税。又如在营业税方面,凡是企业自主研发出来的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的,五年免征营业税等。

4.3加强风险投资保障

为了提升风险投资在科技金融中比重,新疆区政府必须加强风险投资保障。首先,为了提升投资机构的投资信心,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的管理,并将自身的运营现状及时、准确地呈现出来,方便投资机构做决策,其次,为了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投资机构也必须从多个角度来推动自身的发展,比如引进专业性人才、规范操作等。

5.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而科技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金融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新疆区政府应该立足于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拓展科技金融融资形式、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加强风险投资保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元龙.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11(05):27-29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6

1、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早在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了一本书,名叫《高格调技术》。在该书里,抒发了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到了70年代,高技术的用语逐渐增多。那时的含义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术产品和引发出来的一些变革。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开始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的词定了下来。由于高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加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因此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尽一致。

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作为技术现象和经济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高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但至少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标相类似,多采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如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出(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或熟练工人占全体雇员的比重等。

第二,高技术产业核心内容相对集中,即有一定的类聚性,各种界定都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

第三,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参照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目录。

2、高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oeCD从六分法到四分法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的重要性日趋显著,oeCD和美、英、意、加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还是产业技术密集度(或称强度)。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度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也是定义高技术产业的基石。

1986年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1979—1981年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RD经费强度。最后,将RD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的急剧增长,各类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专家将R&D强度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重新计算了所选择的22个制造业部门的RD经费强度,对高技术产业重新进行了划分。这里,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选用了RD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来定义高技术产业。同时,oeCD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1973年—1992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上述3项指标。结果表明,原来高技术产业群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则由于R&D强度已不具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特点,而被划归为中高技术产业。

3、oeCD统计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oeCD的方法是一种宏观和近似的方法。说其为宏观的方法,因为它是基于产业的方法,更多是从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大范围去考虑问题,试图对一个高技术产业部门进行整体描述,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而不考虑产业内部产品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变化;近似的方法,是因为这种基于产业的分类方法是宏观的笼统的,它所依据的数据是高度综合性的,这使得一些明显不属于高技术范畴的产品也包括在高技术产业之内。反之,一些明显为高技术的产品由于其所在产业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被排除在外。因此,oeCD定义方法和结果既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简单明了,基础广泛,有利于国际比较,其提供的定义、分类和目录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几类产业的指标数据,而是依据了一批典型国家的22个制造业行业进行,避免了由于一国产业结构和特点的局限性而影响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正确性。

其次,oeCD界定方法和指标充分考虑了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RD经费在产业间或国家间能够取得更为一致的定义及统计范围,利用国际间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产业分类,如需要同某一国家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比较和转换时也相对简单些。

第三,oeCD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避免了只用直接RD经费强度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第四,oeCD的界定方法按照不同年代RD经费强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规律性,及时调整或修正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类和目录,充分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特征。

二、国内高技术统计现况

1、高新技术概念的提出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从80年代开始对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入了高技术概念。863计划中提及的“高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初始概念。此后,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技术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对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原国家科委从1988年7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863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从此,舆论界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也已由狭义的一般的高技术产业概念演变为广义的,包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概念,“高新技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它有两含义:高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新技术是相对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并不一定是高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的划定范围,我国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考虑到我国的客观条件,1991年国务院确定11个领域突出新技术,1997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或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旧技术,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适宜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2、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来,科技部组织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各小类行业技术密集度的计算,发现没有出现国外那种高技术产业按照技术密集度聚类的现象,也无法依据技术密集度在“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电子与通信产业中合资企业多,外国公司多,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是人们理念中的高技术产业,但其技术密集度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而相比之下,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专用仪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的小行业技术密集度普遍较高,但这些行业不论在国外和国内都未被人们看作是高技术产业。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计算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明显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个典型特征。

以上几方面充分说明,在高技术产业全球化的条件下,仅根据一国的产业结构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是不科学的。因此,界定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作,只能借助于国际规范,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途径和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方法,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具体就是借用oeCD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目录,即将oeCD确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作为“菜单”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找出与之相同和相近的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即可大致被认定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法,甄别那些内容不十分清晰的行业,剔除那些从我国的情况看明显算不上高技术产业的部分,最终确定高技术产业目录。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菜单”和我国相关产业相对应。因为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二版,而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在修订时参照了iSiC第3版。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就产业的大、中、小类别的划分,还是彼此所包含的内容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做的事是使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与国际产业分类(iSiC)第2版尽量等效。

3、高技术统计的开展

①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广东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高技术产品调查制度,随后江苏、北京、辽宁等省市都开展了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但由于各省市的标准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

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依据美国等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划分标准进行出口贸易统计,科技部和海关总署合作已进行了多年统计,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订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这项统计对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90年代初,我国陆续批准了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统计,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④部级科技计划统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科技部陆续在全国组织实施了包括部级攀登、863、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调查,对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动态的跟踪。由于项目调查的局限性,难以从总体上对高技术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描述。

三、我国高技术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高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区别——和国际的不可比性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倡导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政策需求,有关部门将高技术扩展到高新技术,并进行相关的统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看到高新技术概念与高技术概念相比,其涵义有很大的扩展。高新技术的这种提法更偏重于新技术,其范围是按照某些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划定的。其产品统计的范围定为凡是与某些科学技术有关的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也就是将按照嫁接、引入新技术生产的,或通过购买的新设备、新机器所生产的新的最终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而并不涉及这些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中间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其统计结果,往往过高地反映(或者说估计)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统计上比较,与国际标准有着很大区别。

2、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的问题

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进行统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统计标准。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采用国际上普遍承认的oeCD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的方法,并逐步淡化“高新技术”概念,统计分类和基本指标逐步与国际高技术统计标准接轨、一致,是我们今后必然的选择。

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统计现状,和现有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在现有各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的基础上,科技部根据1999年制订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常规性调查,避免各地自行其事,各按各的高技术产品目录统计,统计结果互不可比,水分极大,最后莫衷一是。同时,要跟踪国际高技术统计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规范,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按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这样才能适时并且全面地、科学地和准确地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信息,避免统计评价走样,产生误导。采取这样的双轨制的统计方式,是当前形势下高技术统计一种比较稳妥的过渡方法。

3、我国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

现在,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统计标准国际化是科技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多主题的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这和国外RD统计和技术创新专项统计调查制度有很大的区别。RD投入统计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径计量,RD活动的间接费用没有分摊到RD活动中去,使我国RD投入水平较实际发生明显偏低,很难采用一整套RD的年度系列数据对高技术进行评价。

关于高技术统计的评价标准,将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或将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标准是不科学、不适宜的。技术开发是我国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统计概念,泛指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活动,包括企业内部RD活动,以及运用科技成果对已有产品、材料、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装置等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进的活动等。由此可见,其含义比RD活动的涵义大,统计范围广,其人员统计包括了大量的一般职工,经费统计包括了购买一般技术的费用,甚至包括购买机器设备的费用。采用技术开发统计数据作为评价高技术的标准,往往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技术开发的涵义与高技术的评价标准是不对称的,使用类似技术开发等指标作为判别高技术的标准不适宜的。按照这些统计标准进行高技术统计评价,所带来的误差是难以克服的。

高技术统计评价是整个科技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科技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不将我国的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仍将科技统计框架基础停留在技术开发或涵义宽泛的科技活动等模式上,或者不能获得RD的质量较高的系统性数据,势必影响在原始、基础数据层次上对高技术的统计评价。切实加强整个科技统计的基础工作,是作好高技术统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1、《中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从高技术的涵义出发,其统计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D)状况

2、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包括服务)状况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煤化工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对策

在竞争日益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实现美丽中国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研究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如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既是机遇,也是必然的挑战。因此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在结合济宁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技术创新现状,找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凝练,并提出煤化院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提升的对策和措施。

一、单位概况

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是济宁市政府围绕服务五大产业基地和打造全国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而设立的一所综合科研机构,与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署办公,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检测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2名,其士5名,研究生19名;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大中型以上设备20余台套,设备总值5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气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气瓶室、苯类产品检测室等12个工作室和2个博士工作站。

二、产业发展状况

济宁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是全国重点规划与建设的13个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储量260亿吨,2007年开采量8000万吨。域内煤种以气煤为主,少量1/3焦煤,煤质为低灰、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是优质动力用煤或炼焦配煤;有11亿多吨高硫煤,尤其适用于发展煤气化工业。

三、鲁南煤化工研究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创新发展环境

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在硬件建设方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已建成13600平方米的实验室,科研设备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已建成气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苯类产品检测室等12个工作室和2个博士工作室,先后购置了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岛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p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100余台套先进仪器设备。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现已在国家和省市立项科研项目15个,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利授权6项,“新型锂离子电极材料技术中心”入选2011年度济宁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自主研制开发了多种实验设备并已获得国家专利,主要有:化学实验用电加热装置:专利号ZL201020127755.5;化学检验用接引管:专利号ZL201020127752.1;化学检验用移液管:专利号ZL201120179848.7

已结题科研项目有山东省质监系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修饰改性纳米材料合成新型吸附剂及其用于溶液样品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研究》、《菲液相催化空气氧化合成菲醌》、《微纳米级介孔in(oH)3和in2o3纳米棒的合成与食品气敏传感性能研究》等。中心参与制修订并已批准的标准有:GB/t22924-2008《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DB37/t1320-2009《水基淬火剂》DB37/t1321-2009《液力传动油》DB37/t1322-2009《乙撑双硬脂酰胺》等。

2.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组织效能分析

一个良好组织至少要体现以下四项原则:

(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合理管理层次和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

有了良好组织的四项原则作为基准之后,我们就可以组织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职务体系入手,分析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其素质是否对完成职能管理有保障;可以从岗位责任制入手,分析职权与职责对等性如何;也可从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入手,分析管理职能的分工是否有效合理;还可以从人员素质、管理体制等其他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当然,最重要的是对组织内管理的层次和幅度状况以及职权对等匹配情况进行分析。鲁南煤化工研究院设立综合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部、科技研发部、检测技术研发部、市场开发部等内设机构。积极组织引进科技人才投身我市煤化工骨干企业基层挂职锻炼。

通过项目和技术的共同开发和实施,能够与企业、高等院校、其他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将科技及检验成果进行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3.制约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作为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我们对煤化院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有了一定把握。总体来讲,煤化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相对比较薄弱的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3.1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煤化院领导和技术人员对科技创新的态度普遍是理论支持,碰到具体问题则不知如何执行。求稳怕变的思想依然存在,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影响着煤化院的科技创新力度。另外,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容易挫伤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仅仅立足有限产品的检测和部门设备的研发,仍然没有瞄准世界前沿和市场前端。

3.2自身定位不明确,创新方向不清晰

煤化院针对煤化工产品检测和设备研发,研究课题依然分散,未能形成核心技术,特色学科和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此外,充裕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即逢科研体制改革,没有强制措施,科研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依然会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淡化了科研工作的社会化功能,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活动越来越深甚至缺失,科研经费来源单一;与市场结合不紧密,转化成功率低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与措施

从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等对煤化工研究院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目前的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和主要问题的原因汇总,煤化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选择。如果方向正确,措施得当,我们会很快突破瓶颈,迅速发展;反之,则有可能继续徘徊甚至逐渐衰败。

五、小结

应用科技创新理论,对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论是外部环境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部是有条件为科技创新提供较好的支撑,通过分析煤化院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有助于煤化院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鲁南煤化工研究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明确发展发现,鉴定稳定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利用创新支撑发展的速度和内涵,鲁南煤化工研究院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宝强.创新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农技推广;科技进步;作用

1农技推广的内涵及意义

农机推广主要包含广义与狭义2种概念,广义的农技推广就是将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农民能够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重视对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广义的“农技”不仅包含农业技术,还包含指导农民改善自身生活质量水平等内容。狭义的农技推广指的是用创新扩散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式与行政式作为主要推广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技术,将技术指导与成果示范作为主要的实施方式,目标就是让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农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农技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能够起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这也是以后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当前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发展处于一个改革阶段,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统一的生产管理,可以解决现存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农业经济形势与发展观念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农技推广也更加多元化,对解决人口与耕地失调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农业先进技术得到应用后能够减少人工劳动量,通过少量的人力付出,就可以完成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大部分的农业生产技术都得到了发展,基层的农业人员对技术应用也逐渐熟练。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的农用机械都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也能够明显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已经在进行先进农机的推广与应用,但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农技推广还得不到真正的落实,需要政府加强这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从整体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中存在的很多弊端都得到了改善与解决。

3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3.1农技推广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步

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的成功研发,都是在实验和实践共同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农业产量的增加也会受到地域条件及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科研成果的出现需要通过特定的生产条件及技术条件呈现出来,对生产环境进行选择,具有地域性及差异性的特点。因此,科研单位呈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应用,属于一个“半成品”。如果要实现科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就需要农技推广部门的帮助,然后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等开展相应的推广试验,评价实验成果的应用效果,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使得半成品能够转变为成品进行应用。同时,这些科研成果要想得到顺利应用,也需要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指导与示范,使得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正确地使用。

3.2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纽带

当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先进,但生产者所掌握的相关技能却比较落后,阻碍了技术的具体落实,因此,要针对设备操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培训工作。使得生产者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实施与推广先进的技术。农技推广属于一项长期的工作类型,在工作中需要加强与基层人员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农技推广可以很好地将科研、教育与生产进行连接,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农技推广工作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整理、改良后,有计划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比较分散,生产者的需求也不能及时进行传递,因此,农技推广部门需要积极地进行观察与分析,了解农业生产的实时动向,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

3.3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具体作用形式

重视农技推广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中关注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科技进步是一个有效渠道,农技也就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部分。我国人口众多,需要通过充足的粮食供应,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落实需要增强针对性,根据地方农业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水平开展。

总体来看,农技推广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组成内容,能够对农业知识的宣传及农民技能素养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

科技行业发展现状篇10

摘要: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理论的分析,从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四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并不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分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的经济实体。[1]

民营科技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次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再次是民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开始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6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1/10、全国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1/4,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

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截止到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9384家,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8.35%。(2)民营科技企业资产状况: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3%。(3)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4%,人均收入达到5.15万元。全年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2444个,占企业总数的59.09%;100-1000万元企业37523个,占23.16%;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5710个,占13.36%;1亿元以上的企业3707个,占4.39%。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4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156家。(4)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500万人,较2007年增长20.5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2万人,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2%。(5)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1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22%,占全年总收入的2.10%。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3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2.37%。

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经济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1993-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5],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将劳动力作为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一、二、三”的局面;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下降后回升,又稍降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不丰富,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我们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二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因素;四是国际投资因素[3];五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根本动因。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内在的技术关联而联系在一起。(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是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力量。(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有经济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身上。[4]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其需要的关键资源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信息来源分析

我们设计了13个技术信息来源途径,让企业填写。根据结果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分别是:(1)市场和客户;(2)技术交易洽谈会、博览会;(3)专业期刊;(4)同行。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都是较靠后的技术信息获取方式,说明这些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服务还是很初级的,提供的只是建房收租、提供优惠政策的初级服务,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工作很少。因此,增加入园的科技企业的技术信息来源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障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四个因子,解释了92.35%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f1都是一些技术生产、散播、交易机构。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技术生产机构渠道;f2是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辅助资源有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扶持机构渠道;f3都是与行业内联系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行业交往渠道;f4都是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专业知识渠道。[6]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依次是:自己开发、购买、委托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其他。有超过53.6%的企业选择研发方式获取技术;其次是购买,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状况,这种购买可能在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入股、参股的形式使得新技术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的,委托第三方开发、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也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有41.1%的企业选择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和购买他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另有5.3%的企业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来源方式,如企业兼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等。

调查结果还表明,约有1/4的企业感到缺少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另有约1/4的企业感到缺少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还有超过1/4的企业认为缺少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来源来看,调查结果表明,50.3%的企业发展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35.7%的企业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6.7%的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款。4.5%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2.8%的企业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35.8%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7%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还有21.1%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普遍性障碍。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来源分析

在高级管理人才的来源方面,33.2%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21.9%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30%的企业同时依靠内部培养和市场招聘,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要靠从别的企业挖人才;对于高级技术人才,27.2%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24.5%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33.6%的企业同时依靠市场招聘、内部培养和从其他企业挖人才。

从所需人才的档次看,缺乏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占23%,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的企业占21.9%,同时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企业占20.4%,有8.7%的企业同时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缺一般技术人才的企业仅为6.4%,缺一般管理人才的企业仅有5.7%。而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企业占9.4%。

在人才方面,相比较而言,民营科技企业更多依靠内部培养获得高级管理人才,更多依靠市场招聘和挖别的企业的人才来获得高级技术人才。[6]另外,从别的企业挖技术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从别的企业挖管理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这也许是由于管理人才的管理才能需要与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而技术人才可以很快将自己拥有的技术应用于新的企业。这导致民营科技企业中技术人才的流动要大于管理人才。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民营科技经济的高效、有序的发展,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7]:(1)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2)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加强金融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此外,还应加紧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4)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戴迎国,沈荣芳,彭正龙.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模型[j].运筹与管理,2002,11(1):102-106.

[2]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李冬梅,许彦.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4(8):40-42.

[4]李雯,查奇芬,吴梦云.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132-134.

[5]伍湘.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04,23(8):7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