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49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1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二、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皇帝、大臣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皇帝游行的场景。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故事的矛盾冲突,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三、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行编故事、写小说等多种写作尝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当然,我们在抓紧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评书、征文比赛、影评、诗文吟诵、演讲、诗配画、猜谜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文学社,进行文学创作,并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园地。语文课外活动,形式不拘,重在开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348【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37-01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大脑思维,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强调动手能力,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形象表达,发挥想象力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3

一、通过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营造创新意识的土壤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人格魅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课堂中发扬民主,鼓励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尊重学生心灵深处的独特性,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调动学习兴趣,播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创新动机。教学中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积极设置情景问题,增设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鸡蛋潜水等趣味实验,举行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课外活动,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或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将化学实验成果赠送学生,这些措施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肯定,哪怕是一句表扬和赞赏,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坚定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性实验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外,还可通过增设如天然水的净化及制取蒸馏水、探究酸碱对一些植物花卉颜色的影响等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即思维的多向性。

设计性实验能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途径思考和解决问题,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并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学校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以上的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可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运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编入十多个家庭小实验,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的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这两个符号的,是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被普遍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了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2.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他们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房屋装修中的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5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秩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学生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并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所学习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奥尔夫教学法,我大胆尝试着改革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的韵律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自由”二字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可是往往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套上了枷锁,同时也给自己和这个课堂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师生双方都非常疲倦!很多课堂看似自由,却是太放任;有些又看似热闹,却太虚假。我认为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我们要像放风筝一样。把它们送上蓝天,自由飞翔;在起风时又能及时收线,回到陆地。要把自由充满课堂,我觉得最重要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并不是马上能形成的。它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习惯于如何驾驭课堂。你的语气,你的微笑,你的每一个批评与表扬,甚至是你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和一个眼神,都是这个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的思想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来。要求教师在学生欣赏完音乐之后不直接叙述或引导,让学生先“说起来”“动起来”,教师不随意打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不轻易用“正误”点评学生的感受。

营造起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胆识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压力而不敢对音乐“品头论足”。而现今作为“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的言语介入应更具有提纲作用或点睛作用。避免教师介入的过多,讲的过多。让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环境是形成活动的前提因素。

《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可见,音乐支持“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创造,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音乐欣赏课中,一段音乐,你要让五十个孩子有同一种想象,那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品头论足”的音乐欣赏课,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思想插上了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飞翔。也许他们的想法很幼稚、肤浅,也许他们的想法几近荒唐,可是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代表着前进,它需要教师更多的支持!每个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感悟水平总存在差异,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造就了学生各自的“奇异”体验。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这是个从“奇异”到“和谐”的必然发展过程。

《音乐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很多种理解。”因此,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对音乐“品头论足”中逐步实现从“奇异”到“和谐”,又从“和谐”到“奇异”,从而达到审美体验的完美境界。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行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向往与异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与之相反,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同时,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6

关键词:创新教学突破思想方式

创新是当今时展的主流。所以创新教学也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来自于教育,而教育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课堂是创新教学的重要舞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学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在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数学课堂里的创新教学。

首先我们要注重数学创新教学的氛围,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变成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就应该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总地来说可以看作以下几方面:对于数学教师,他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作为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环境。

我们知道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很有必要。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在当前注重“升学率”的教育目标下,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老师教学,学生接受的模式,实现创新的教学,创造方便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在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不惧怕数学难题,勇攀数学高峰远大理想;具有解决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让学生认识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在“错析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品格,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其次,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学,创新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实现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方面的基础教学,其核心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从这个核心意义上认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鼓励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方法、新思想,并且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创新能力基础。数学教师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开展一些适应创新教学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着眼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数学中的常见的组合原理,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追求创新,以创新为目标的意识。

不管数学创新教学有如何的益处,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那一切等于零。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教学,成为重中之重。首先观察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教学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相关的具体实例,告诉学生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常见的是我们提倡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让他们了解这些都是以前人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这一切都源于个人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自身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我看来,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以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58-01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8

一、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学术自由的统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有学术自由。创新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和互动中所激发出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学术自由是指进行学术批判的自由,就是不把任何东西视为绝对,就是要提倡大胆怀疑的精神,这是科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如果把某一种主张封为绝对的,那就不允许讨论,那就不可能有思想自由。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自然也就没有学术发展,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真理存在。要想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出思维的创新火花,就必须使理论工作者有一个自由的天空,任思想之鸟去翱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参与争鸣时也要注意科学、严谨的学风,注意健康求实的批评态度与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宽松的环境要求以宽容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创新成果。理论创新作为一种开拓性的精神活动,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渐进的。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科学地把握时代脉搏,使理论创新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解决新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结果,并在新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经的最新理论成果,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想要提高理论水平、开创新的局面,就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创新思维模式。

二、坚持眼界宽广与关注中国现实的统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有宽广的眼界。所谓宽广的眼界,是指要用历史的深远眼光和世界的全局眼光来关照事物的发展变化,探求其内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首先要加强对时代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看待时代的发展,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关注中国的现实实践。首先,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理论创新,就必须高度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其次,要坚持群众路线。理论创新是对实践创新的抽象和概括。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及首创精神,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得出新的结论,使理论得以创新。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走群众路线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把宽广的眼界与对中国现实的关注结合起来。首先,关注世界问题就是关注中国现实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过去遥不可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很小的地球村。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甚至交织在一起。其次,宽广眼界的着力点是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时代性内含着实践性,因为时代是在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推动着理论的发展。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汲取历史成就的营养。列宁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并对其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中国现实的社会实践,以现实社会实践为根本源泉,但同时也需要从祖国传统文化宝藏和外域文化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

第二,现实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首先,新的社会实践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出问题。时代性内含着实践性,因为时代是在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推动着理论的发展。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其次,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层出不穷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理论、新概念、新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和分支学科不断产生,跨学科研究蓬勃兴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出现了大量新现象,提出了大批新课题。这些情况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更新知识结构,赶上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步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9

生关系;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

17—0079—01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又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创新热情,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感染和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主、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勇于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和蔼可亲,使学生如沐春风。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改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任意报出两个内角的度数,让老师猜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大家被老师的“法术”深深吸引,一个个皱起眉头,瞪大了充满疑惑的眼睛,强烈的好奇心已被“猜角游戏”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道理已弄懂,老师的“猜角”之谜被揭开,学生更是心情欢畅,兴趣异常浓厚。

再次,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活动、思维和表现的空间。充分保证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例如,我在设计“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一节内容时,大胆创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从摆积木入手,再用积木往沙盘中印图形。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课充满了好奇,又让学生明显感觉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而且,我的创新精神也感染了学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深刻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实质。

最后,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百分数的意义”时,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组“走进西部”的图像和数据:

⒈西部地区面积5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56%。其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约占48%。

⒉西部地区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36%;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12%;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约占全国的85.7%。

⒊西部地区人口2.85亿,约占全国人口的23%。

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篇10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我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二十一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