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9:09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1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一、有效教学涵义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做足课前准备工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在课前做足准备:1.确定目标。教师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研究教学内容,把握住整本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明确各章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整本书的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布局;2.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前策略,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3.辅助教学。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所必须的教具、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二)实施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完成课堂教学、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提问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预设的还是即兴生成的,都要有针对性,都应有联系性和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提高提问的技能。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提问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一句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变换教学媒体,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对知识的感知度,也可以变换教学活动方式,强化学生参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只有选择最适合该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四)采用小组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弊端,通过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有集体生活、又有个人自由表达.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自主探索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了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小组的组建上,大家采用的策略基本上都是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搭配,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实现团结合作,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各小组之间的均衡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课程理念,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

(五)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倡导寓教于乐。重视以情施教,注重师生情感交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千万不可板着脸上课,这样的课没有人爱听的,这样的课效率是不高的。我们引导教师要容忍课堂上学生的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

(六)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反馈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自评、互评、师评这种评价方式,准确的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善于从多角度评价、观察、接纳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改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三、结语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小组化教学,恰当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民慧.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教育探索,2009.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教学策略

提问教学具有启发性,通过引导学生从事物的表面入手,探索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是提问教学应有的主要目的。提问式的教学方式由来已久,并被广泛应用到教学课堂上,其深远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形成的良好互动是课堂提问取得的最明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传授和接受知识的纽带,良好的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巩固教学成果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1.提问的数量研究

通过调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问的总数以及提问的类型之后得出,教师在课堂上平均每5分钟就会提出两个问题,每天学生需要回答大约100个左右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学课堂几乎被教师霸占了,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维被动地接受知识。

2.问题的分类研究

根据问题的狭义和广义将问题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也可以称之为内敛型和发散性的问题。同时也可依据问题的复杂难易程度以及提出的顺序对问题进行分类划分,还有人根据问题的认知层次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问题的分类可谓是丰富的,且富有创造性的。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具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需要具有一定的特点。如,问题的提出要有范围,表述要明了,具有思考价值等。

在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之后,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处于容易理解的层次,以让学生回忆具体事实为提问的主要目的。从调查显示上发现,教师一节课提出14个问题,大约有8个属于记忆性问题,其中理解性问题占4个,思考性问题只占2个,提问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

二、小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是发问的主体,因此,对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教师要做好提问的准备工作,以提高问题的质量,对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1.问题的准备

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准备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做全面了解和掌握,以求问题有范围可求,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增加思考性问题的数量,使课堂提问摆脱低级趣味。为了使课堂问题更有价值和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问题的设定要注意等级,难易结合,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适应性是否能适应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个别的群体。同时,设计的课堂问题要体现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此加深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印象。

2.发问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多种,但教师在发问的时候要注意几点:(1)发问的语气;(2)发问的频率;(3)发问的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切不可随意发问。为了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教师可设定几个问题引导出最终的问题,问题的设定可幽默,可有趣,但要有意义。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情,确定提问的对象,切记不要把提问当成惩罚学生的手段。

3.引导策略

教师要善用引导,以此完成教学目标。引导是教学的又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常会做出几种反应:沉默、假装镇定、举手回答。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积极采取引导策略,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常用的引导策略有激将法、鼓励法、挑战法、示意法等。如,对那些表现漠不关心的学生,就可以采用激将法,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表现欲,进而活跃课堂,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兴趣。

4.回应策略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要有一个明确的回应,不可含糊。对于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教师要积极的引导,以解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教师要采取积极的课堂回应,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收益。由于现在孩子的心理较为敏感,教师对学生解答的积极回应,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有助于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良好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课堂上,提问最为常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手段。我国的课堂教学提问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原有的提问方式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对现代教学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开展多种提问教学方式,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有良好的作用,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一、引言

提问是师生课堂上的一种交流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策略;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策略。课堂上教师能否娴熟地使用提问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组织影响很大;教师的提问方式、深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深度有重要影响,会提问的老师不仅要求学生会回答,而且要求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合理提问则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掌握知识情况,激发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激活思维,调动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进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是老师最喜爱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如果使用不当,不仅收不到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对教学的损害。

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英语学科特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有效的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提问的明确目标:从学生兴趣、考察知识前后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必须做到胸有成竹。

2.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原则是指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提问的艺术体现。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是指提问的时机要合适,从教学内容来看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不能太多、太滥,而要适度。教师不能为问题而设计问题,而要事先考虑提出问题是否有效,学生能否正确回答,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矫正。

4.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问题太难,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启而不发”;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简单、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5.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所设计的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

6.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促进思维的发展,引起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三、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

1.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相结合,提高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根据问题内容不同,英语教学研究专家Barnes将问题分为事实性、推理性和开放性问题。tsui、Long和Stato等人把Barnes划分的这些类型概括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YeS或no问题。通常这类问题答案唯一,提问者已知答案,若回答者能解答,即可用“YeS或no”回答;参考性问题也被称为wH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知道答案,回答者对问题的答案大多是或然的。展示性问题的提问者不是为了寻求未知信息,而是为了考查回答者是否知道这类信息。例如,语言词语、生活常识等。目前,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大部分是展示性问题。Barnes发现,大多数老师都喜欢选用那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对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上使用很少。参考性问题可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若要使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率,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教师就需要随时调整提问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发挥其各自特点,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尽量考虑这两类问题的有机结合。例如,可先用展示性问题引出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再用参考性问题深化话题的讨论或先问1—2个展示性问题,然后问一些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对于具有较高语言交流水平的学生,教师设计的提问应以参考性问题为主,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言交流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定比例的展示性问题,只要能起到复习、巩固原有信息的作用就行,但无论是面对哪种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整体设计都要尽量以参考性问题为主。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69-01

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并逐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目前,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的认识不够深刻,使得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提高提问的技巧,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走神、溜号的现象。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因此,通过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快速吸引,从而认真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强化学生的参与性。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是也不能只限于教师教,还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教师的提问,是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3)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数学是比较偏重理性思维的学科,很难引起一些学生的共鸣,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起来是很枯燥、单调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活跃起来,积极思考。适当的提问能够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探究数学知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新课程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不再是教师自己的任务,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问题是从具体的生活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料。将学生熟悉了解的事物作为切入点,通过游戏、讲故事以及竞赛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产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乘法应用题”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周末,妈妈去姥姥家,要去超市买两箱牛奶,这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每箱牛奶多少钱、妈妈应该带多少钱等。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教师提问要注重问题的目的性。在数学课堂进行提问时,教师的提问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维特点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科学地设计问题,保证问题能够问到点上,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比如,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学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然后提问: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2的倍数。然后教师再次提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总结,可以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有目的的课堂提问,使问题与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勤于探究,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数学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

(3)通过提问逐步深化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从不懂到懂、从浅到深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在关键时刻适当地进行提问,能够使知识的深化过程进一步加快。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等腰直角三角形,问学生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为180°。然后教师将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时再问学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脱口而出是90°,他们认为180°的一半就是90°。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样算对不对,并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两个直角三角形等分的过程。学生在观察和思考后,会发现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将三个角剪下来拼接。通过这种由浅到深的问题引入,学生的思维会更加顺畅,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

三、结束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提高对提问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科学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渠道,教师应以问题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5

【关键词】小学课堂;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一、基于校情分析对高效教学的认识

我校地处从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城乡结合区域的子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为此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提高教师个人魅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努力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

(一)充分研究学生

我校学生学习态度还不太端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如:学生缺乏课前复习旧知的习惯;课堂上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讲出来,或没有自己的想法只听取老师和同学观点;没有课后马上复习习惯;我们深知,只有清楚学生“现有发展区”,找准“最近发展区”,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层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在教学预设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即尊重文本,接受文本,确立具有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我们可以用讲授的方法传授,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训练;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则是隐性的,它们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同时又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没有过程也形成不了技能。因而,落实三维目标,整合三维目标,才能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优化教学策略

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

1.激发学习兴趣从导入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作为教育先行者应在原有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使一堂课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2.用好教材,拓展空间

我们要求教师不再是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不但积极主动地选择教材内的教学资源,还要自主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能用好教材呢?

首先是尊重教材。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其次是理解教材。我们针对本校大部分学生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r,着重在开发习题资源方面进行研究。教师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第三是创生教材。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

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坚持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有鉴于此,我们要求老师写教学反思从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对教学反馈的反思这五方面的内容来展开。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如何解决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6

【关键词】教师言语行为策略

引言

教师言语行为在语言课堂上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又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来源。在组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师言语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目标语的信心;同时,教师用目标语向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可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语言是重要的信息输入。正确有效地使用教师言语行为,对外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相关理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是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独立于“会话原则”之外,是对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说明为什么说话人有时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而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大准则:(1)策略准则(t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2)宽宏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1.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J.R.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cttheory)。他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就产生了间接言语行为。他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对“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性推测而得出的言语行为,称为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二是通过取决于说话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的言语行为,称为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他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信息,加上听话人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断能力,说话人与听话人所交流的要比说话人实际说出的要多。

1.3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于语言交际。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其造成原因是缺乏自信心或者焦虑(Krashen1985),即这些原因阻碍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克拉申认为,习得能够获得足够的语言摄入,情感因素起着过滤输入的作用。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者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最佳情感条件有: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焦虑感。

1.4互动假设理论

Long提出的互动假设认为,“双向交际”比“单项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过程中,当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时,有机会与对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可理解输入必须与交互调整相结合,才有利于语言习得。可理解输入假设和互动假设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在于,教师应该更多关注课堂行为的互动性和由此给学习者创造语言输出和意义协商的机会。

2.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基本要素

2.1丰富的情感

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言语里,涌腾出来的应该是一股股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科夫语)教师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言语行为,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教学情感是指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是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情感效应和活动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离开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没有动机,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学生的专注程度作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将极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性的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社会中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因循守旧,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教师通过设疑和启发,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2.3活跃的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言语行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观察和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和论证,发现结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建构知识”。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与学生相互交流,激发学生兴趣,设置问题,启发思维,是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关键。教师如果将知识作为“现成结论”交给学生,那学生是不可能产生求知欲望的;相反,教师把知识当成“一种媒介”,是学生借以认识其它事物的基础,如此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维方法。

2.4积极的反馈

教师的教学实际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交流信息需要反馈,这样交流者才可以确认他们发出的信息是否被对方接受,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和纠正。作为有效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积极的反馈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建立师生良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作用,认为积极的反馈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存在问题,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发现,并及时给予辅导;通过学生积极的反馈,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起到补充、强化、督促和纠正的作用。

3.课堂教学的言语行为策略

3.1礼貌策略

礼貌原则规定人们通过语言来表示礼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目的是以最礼貌、最含蓄的方式使言语交际双方既能成功顺利地交流,又能相互理解、坦诚相待。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礼貌原则,师生间就可以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助于缓和课堂气氛,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话语中恰当对待Fta,尽量使交际双方在正、负两方面的面子都得以保留。针对Fta,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正面礼貌策略,满足对方面子正面的要求。表明共识的言语行为,包括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赞赏、兴趣和观点方面的认同等。(2)负面礼貌策略,满足对方面子反面的要求。不强求,给听话人自主,他可以不接受说话人的观点或要求的言语行为。(3)间接礼貌策略,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接触对方的面子。说话人通过暗示的方式间接表达自己意图的言语行为。

3.2面子保全策略

师生会话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要保证课堂环境下的师生对话成功,以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师生会话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它是一种技巧。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尤其是面子需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少给学生压力,避免伤害他们的面子。由于言谈中的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简称Fta)总在威胁着交际双方的面子,于是为了保住双方的面子,使交际顺利进行,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策略。这就要求在话语中恰当对待Fta,尽量使交际双方在正、负两方面的面子都得以保留。

3.3互动策略

根据交往行动理论对交往行动的认识,交往行动实际上就是交往主体之间为取得一致、达成共识、彼此默契、相互理解的过程,语言是这种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教师与学生课堂内的交往大多是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实现的。杜威(JohnDewey)也认为,教师的提问行为在课堂中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既然提问行为是指导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提问行为都要具有公平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男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于女生,优秀的、反应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多于后进的、反

应慢的学生。为培养后进学生的集体感,促进他们积极地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使用以下策略:合理的问题结构的策略;适当的等待时间(waittime)的策略;教师的评价策略。

结束语

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正因为如此,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要素出发,着重讨论了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策略,希望对英语教师组织课堂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塞尔,张绍杰导读.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2]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辛雪艳.大学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调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5]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62-68.

[6]袁建萍.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动机的强化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7]郭林花.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ChristineRichmond(2004).ClassroomBehavior:apracticalGuidetoeffectiveteaching,Behaviormanagement,andColleagueSupport.Journal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9]Jackc.RichardsandRichardSchmidt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法;应用策略

小学美术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同时更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确保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学科。保证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现实意义已被诸多研究成果证实,且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也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讨论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帮助教师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小学美术课堂虽然能够重视课堂导入的应用,但一些问题却明显存在,比如有些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仅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认知,重导入形式轻导入质量,且导入的内容与素材单调、僵化,导入方式也有很多采用着传统理论讲解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看出,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抹杀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因此,分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对于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在课堂导入教学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理念全面普及之后,小学美术教育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美术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已然成为了必然趋势,只有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打折。因此,教师应当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看清教育的本质,摆脱盲目追求完成教学指标的思想束缚,切实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养成并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正视学生的整体性特点与差异性特点,真正在导入法应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鸟之王》一课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种类不同姿态的鸟展示给学生,并辅以优美的音乐将学生直接带入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鸟的世界,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无言的导入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到课前预设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的状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因此,教师只有在导入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并促进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在课堂导入教学中,运用平等的对话方式以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更需要被认可和被鼓励,如此则要求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给予小学生以更多的尊重。同时,新课改理念所提出的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也要求当代教学课堂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当前,有些美术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思维观念,始终以权威的姿态进行着传统而单一的教法,对于学生思想与思维的创新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势的压制,有悖于美术教育的理念与宗旨。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导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提供良好的空间。比如在进行《会变的小手套》一课教学时,我在导入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如微课、视频影像等方式展示各式各样的手套,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开展讨论,教师一引领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当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全面保证学生开展自主讨论的正确性,同时更借此之机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导入过程中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机会和空间,以改变过去那种不敢说、怕说错为我要说,我敢说,我大声说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最终以活跃的课堂氛围过渡到主要内容的教学当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借多样化导入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航标,小学美术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从本质上看,美术学科作为艺术类学科本身就具有着极强的创新性,既然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切实需要,则有必要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而僵化的美术教学方法实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美术作为艺术课堂就应当使之打破呆板的沉闷格局,实现富有新引力的生动化发展。而课堂导入实效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又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新课改要求,以创新思维深入研究美术课堂教学导入形式的改革策略,切实将小学美术课堂导入内容与形式拓展,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小学美术课堂导入。比如在进行《漂亮的小钟表》一课教学时,我以创设钟表商城的形式将主题导入,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块造型别致新颖美观属于自己的小钟表,而后给予学生展开自主讨论的机会,并选举代表发言,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带入到针对如何设计小钟表的思考当中去创新,深化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最终构建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单一化导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更为强劲的支持。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法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课堂导入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让导入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最终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8

关健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2×0.1)×229=o.1×230(毫米)=105(米),远远大于8848米。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现代教学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环境的改变总会引起教育政策和教学策略的改变,为了保证公正、有效的学校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设计人性化、学科化和富有效率的学习方案。面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滞后和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现实,为了提高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科任教师需要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审时度势,从自身和学生群体两个维度制定教育计划,推动农村地区初中义务教育的有序进行。

一、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对策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要结合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和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施教,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中学化学的教学成果。

(一)理论教学与做实验讲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首次在初中接受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化学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后面的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初中化学的课程设置特点,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将课堂内容的理论讲解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建立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正确把握好“度”,恰当运用趣味性语言,不能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一味的使用流行语或者其他时髦语。

(二)强化课堂管理,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在化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化学教师除了采取正确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应将重点放在课堂管理和课堂知识的教学上,而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初中学生还处于略微好动、难管理的时段,化学教师要严格课堂管理秩序,在纪律严明的同时,尽量使学生们处于融洽、愉悦、轻松的状态。此外,教师要合理划分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将知识讲清楚、讲透彻,保质保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建立小组学习模式,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相对来说,农村地区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也运用的较少。适应化学学习的特点,化学教师可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在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同时导入小组式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群策群力,从而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学习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一节时,教师首先交代实验室制取Co2所需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接着让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根据o2制取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再相互配合完成实验。紧接着,让完成实验的各个小组展开讨论,以实验过程为依据找出最佳方案,最终得出了合适的C02制取装置。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相互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不同学生,灵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国自古以来教学实践的产物,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着眼于农村地区普遍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在此可以引用如下例子做一说明。在上《空气和氧气》这一课时,教师对差生和优秀生的提问方式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后进生的问题是诸如“木炭、硫、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如何?”让优秀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回答探究性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mn02在加热分解KC103制o2的反应等问题。

二、针对化学教师提出的改进建议

促进农村地区初中化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将精力放到学生身上,同时也应该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一)发挥“师爱”伟大,实现教育价值

现如今,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成为留不住人的空巢区,大量的青年外出打工,追求高水平的生活条件,剩下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和小孩。这些孩子构成农村中学的学生主体。在生活上,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教育上,他们缺乏有效的指导,由此导致他们的自卑感较强和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准备为他们精心传授知识之前,首先应当关爱他们的心灵健康,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帮助,少一些责骂、少一些漠视,让他们看到希望和生活的美好,从教育价值实现的立场对待这些学生。

(二)反思形式多层,促进持续发展

知识具有更新换代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初中化学教师更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教学反思正是促进教师从自身出发,除旧布新,更好的指导教学的重要方法,促进教学进程的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对己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马鸣霄(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昊(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53-03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更加青睐于复合型创新人才,这为高校教育指引了新的改革方向。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其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得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以“3G通信技术”课程为背景,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探索一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长期以来的接受式学习习惯,在丰富和扩展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直以来在教学模式上多遵循着“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总结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授作为教学的中心,即以“教”为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等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相对薄弱,在创新性思维上相对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在合作和沟通等能力上表现不足,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不够健全。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2.研究性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研究性教学模式遵循“项目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检查评价―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项目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通过教师课内外引导,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锻炼团体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性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实现知识传授的一个平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向学生传递系统知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2]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3G通信技术”课程为背景在课堂上引进研究性教学策略。

1.整合知识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学习过程,因此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的学习都要遵循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而杂,原理复杂且实践性强,要在有限的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知识点,并保证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课程的系统知识,就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为了能够合理地整合课程的知识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在授课之前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掌握课程的系统体系、基础知识内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在教材选择上,要参考多本相关技术教材,结合本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技能的要求情况,遵循“宽基础、浅理论、重应用、和需求”的原则进行教材的选取。[3]在基础知识上,以可理解为度,选择能覆盖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材;在理论知识上,不苛求理论公式的推导和证明,注重关键技术,删除脱离生产实际的内容;在技术需求上,以实际应用为主,选择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从基础教学、应用技术、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整合教学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授课内容要遵循“少、精、宽、新”的原则,去除陈旧的内容,添加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简化并精讲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根据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过程性、应用性和体验性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知识理解的过程性、系统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技术的体验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的视频、音效、动画、ppt等方式直观展现相关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相关知识点的原理及实现过程,还可以展示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发展状态及技术前景等,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软件、硬件实物等辅助工具和设备演示系统工作流程、仿真系统工作状态、分析系统仿真结果等,使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运用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直观清晰地了解系统工作原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使用软件或硬件等辅助设备体验设计过程,在学生使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掌握软硬件等设备的使用方法、系统设计原理及方法等内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加快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完善课堂教学手段的融合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讲解内容会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在课堂上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融合。教师可以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技能技巧,从而改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三种以上的教学手段相融合,主要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演示、黑板板书、视频播放、软件仿真、硬件实现等。课堂上要合理分配各种教学手段占用的时间,通过多媒体和视频的演示与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黑板板书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重视和把握;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仿真与实现,加深学生对于系统设计的直观认识与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不断融合,从多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课堂教学的感染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由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中来。

4.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创建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有效控制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但讲课形式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理解与把握。

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穿插讨论发、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方法构建有效的教学情景。通过讨论法针对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过程中巩固、发现和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等。通过演示法,以实物、软件等手段向学生展示系统的发展、原理、设计实现等内容,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看完教师的演示后,可以通过练习法,加强、巩固学生对于实际操作与应用的理解、运用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法,设置有代表性的项目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收集、知识体系的整理、项目任务的设计、项目任务的实现、项目设计的描述与总结等,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引入,在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学生将会发现新的问题,并且会有新的想法。为了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解决遇到的新问题,通过预留思考题等方法,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书籍查找、相互探讨、论坛访问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增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测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所传授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如何有效判断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对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教学效果的时测性检测,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合理调节课堂节奏。

为了有效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人从头讲到尾的“一言堂”现象,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保障学生学习的关联性与系统性,提高整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提问―总结―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检测与调整。在开始上课的前5~10分钟内可以对上次课的知识点进行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掌握不好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复习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于疑难问题的理解。在讲课过程中,对讲授的新内容、新知识点、新难点等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针对不懂与模糊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讲解,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下课前5~10分钟内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布置作业,根据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总结知识要点,有侧重地加强不理解内容的总结和简要说明,并针对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对于部分知识点出现的不理解、不确定等模糊问题布置课后作业,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穿插软件或硬件演示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师生活动、学生操作等过程,查看学生在技能应用和实践操作上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讨论、分析、讲解和解决不懂的难点问题和遇到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应用和相关软硬件设备使用方法的掌握,全方位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引入,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在高效传输大量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与应用技能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1.转变了教学思想,有效地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主要是学生听教师讲,缺少互动;教材内容单一,照本宣讲,内容枯燥乏味;互动少,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进行反馈,教师课堂节奏掌握不均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手脚,所有的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引入有效地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备受关注的主体,一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运行都遵循“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力合作,共同探索,共同交流设计经验,纠正错误认识,提升认知高度,拓展知识体系。

2.落实了教学目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上所有行为的设计和实施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因此一切应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人学会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问题的回答情况、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及时调整课堂的内容和节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使学生心随身动,神随心动,愿意学习、想要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流失率,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3.转变了学习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堂上通过布置任务以及项目驱动法的引入,转变了学生长期以来的预习、听课、复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小组团队合作模式,使学生不仅可以做到单一的个人独自学习与思考,而且能和团队里的其他同学共同协作,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质疑、互相帮助、互相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拓展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证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度,加深了学生知识的探究深度,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高效性。

4.加强了课堂管理,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加紧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授课前通过策划制订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方式的引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直击疑难问题,并进行精讲和点拨,逐步开发学生的潜质和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本着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态度,适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和进度,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频率,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把知识讲到又使学生掌握,从而加强了课堂管理,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

四、总结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堂教学策略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充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多种教学思想和手段相融合。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在了解学生对于讲授内容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为度,通过有效地调整课堂内容和频率,有针对性地分析疑点问题,精讲技术难点,点拨疑难问题,解决技术疑问。通过互问互答,共同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质,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沟通及表达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等能力,有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为培养新一代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