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04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1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4岁(1989年12月30日)

居住地:武汉

电 话:15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7个月]

公 司:XX机械有限公司

行 业:机械/设备/重工

职 位:项目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 校:武汉理工大学

自我评价

熟悉各种泵和机械密封结构及机械密封辅助系统,能够独立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个性开朗,充满活力,意志力坚强,原则性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有计划性,有时间和效率观念,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善于与人交流,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勤于总结与反思,不断自我提高。确保工作执行到位。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电力/水利

目标地点:武汉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高级项目经理

工作经验

2012/8—至今:XX机械有限公司[1年7个月]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国际项目部项目经理

1、负责轴流风机,一次风机,二次风机,增压风机,空预器,再热器等脱硫设备项目,鼓风机等污水处理项目;

2、商务合同洽谈前期的技术支持,商务条款评估,合同风险审核控制;

3、合同交接后的全面执行,制定项目计划,生产协调安排,项目里程碑控制,控制合同商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及交货及时率;

4、安装及运行后的问题解决。各阶段款项回收;

5、全面负责出国内总包出口项目,国际总包项目,及其他国家公司项目。

---------------------------------------------------------------------

2011/7—2012/7:XX电力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电力/水利

技术部/售后服务部水机设计

1、负责水轮发电机机组安装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相关问题的技术服务指导;

2、会同业主、监理、安装公司清点公司所发装箱货物以及裸装大型货物并按程序交付业主单位;

3、与业主单位、安装公司及监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与公司相关部门沟通反馈有关设计、制造、物流等方面的问题,以改善公司各个环节工作;

5、负责公司派往电站人员的生产工作,人员在电站的生产、生活问题的协调、处理;

6、负责公司派往电站考查工作的人员的接待。

教育经历

2008/9--2011/7武汉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

证书

2009/6大学英语六级

2008/12大学英语四级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2

四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7岁(1986年12月15日)

居住地:哈尔滨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2年7个月]

公 司:XX重工有限公司

行 业:机械/设备/重工

职 位:工业/产品设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 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我评价

过硬的技术水平、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出色的团队领导能力,善于资源整合及管理,可承担较大压力。广泛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工作踏实、认真,责任心强,并具有良好的专业功底;热情开朗、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很快适应新环境。善于处理细节性问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电力/水利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高级项目经理

工作经验

2011/9—2014/4:XX重工有限公司[2年7个月]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设计员工业/产品设计

1、为公司研发新产品,独立设计新型号图纸;

2、改进多种卧式多级离心泵结构和性能使之达到国家标准;

3、根据客户要求,能完成各种特殊订单结构设计;

4、绘制若干种类标准及特殊安装尺寸图和性能参数表;

5、为售后服务做技术指导,帮助客户排除故障;

6、担任主讲师,为客户介绍我们产品;

7、为分公司内部人员组织的培训;

8、为分公司的大项目投标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为客户解决疑难问题;

9、为分公司的投标提供选型、报价、技术支持等工作;

10、为分公司报单提供技术支持。

2009/8—2011/8:XX机械有限公司[2年]

所属行业:机械/设备/重工

售后服务部门技术支持

1、在客户现场或者QRC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包括设备开箱验货、安装指导和开机测试;

2、解决设备故障、维修、服务和测试提供快速反应;

3、找出泵和机封出现故障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现场调试泵、机封及辅助系统;

5、为客户讲解泵和机封基本知识,并为日常维护和检修提供技术支持;

6、为最终用户销售团队提供有效信息,包括客户项目改造和升级。

教育经历

2005/9--2009/7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

证书

2007/6大学英语六级

2006/6大学英语四级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3

关键词: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燃烧与环保;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安恩科(1962-),男,陕西扶风人,同济大学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阮应君(1974-),男,安徽安庆人,同济大学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09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45-01

一、双语教学概述

双语教学最早出现在美国,那时美国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旨在帮助移民或移民子女用其母语学习美国文化和技术的需要,其后在加拿大、欧洲及世界各地陆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帮助学习者提高工作技能以及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鉴于此,我国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提出了推广双语教学的战略决策。

最近笔者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为什么欧美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可能与英语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密不可分,先有革命的理论才有革命的实践与成功。中国目前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也与学习欧美科学文化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世界工厂的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国内工业企业从产品设计、推广、服务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国际留学是单向的,当下国际留学呈现出了双向化的趋势。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推广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体会

一般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子过程:强调教师和知识关系的施教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培养过程;强调学生与知识关系的学习过程。双语专业课程教学在这三个教学的子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英语文化的关系以及母语与英语的关系。[1]

从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一直在变化。我国的双语专业课程教学是指除中文外采用英语作为课堂用语的实践活动,其教学目的一是获取专业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从中可以看出,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不是单纯的学英语,其教学首先应保证专业知识的获得,其次才是英语文化的扩展,即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减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在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母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母语首先要提供与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将有助于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地将母语的运用降低到最低限度,突破对母语的依赖心理,从而达到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和英语文化学习的双丰收。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推广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考试,这为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我国,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其英语的掌握程度一直被国内外所诟病,教师开口难,学生听不懂,所以,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构成了新的挑战,以下从笔者的实践来谈谈对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笔者开展双语教学是从“燃烧与环保”(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Combustion)这门课开始的,该教学得益于笔者2006年9月~12月在UniVeRSitYoFLeeDS的学习,笔者在利兹大学时旁听了DrV.Dupont的“ContRoLoFaiRpoLLUtion”课程。在“燃烧与环保”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DrV.Dupont的原始讲义,其主要内容包括:粉尘控制(Controlofparticulates),有机挥发分污染控制(Control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emissions),二氧化硫污染控制(ControlofSulphuremissions),nox控制(Controlofnitrogenoxides),Co形成与控制(FormationandControlofCarbonmonoxide),黑烟的形成与氧化(SootFormationandoxidation),可以看出讲义的内容与我国的主要教学内容一致。用中文讲授该专业课程笔者已有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然而在开设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上经验不足。课前笔者用了3倍多的上课时间准备专业英文课件,练口语,练听力,熟悉专业词语及表达,讲课时对于每一个章节都是遵循着先明确课程的aimsandobjectives,然后推荐中文及英文的Readinglist,用中文介绍背景,然后再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点,课后用英文布置Coursework。从学生反映出的教学效果看,他们基本上掌握了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

在开设“汽轮机原理与热力发电厂”(principlesofSteamturbineandthermalpowerStation)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与“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Combustion”完全不同,笔者讲授“汽轮机原理与热力发电厂”已有十多年,专业内容是非常的熟悉,也有成熟的ppt课件,采用翦天聪老师主编的《汽轮机原理》和郑体宽老师主编的《热力发电厂》教材,从学生学习效果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中文教学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笔者的做法是:参考中文课件编写了“principlesofSteamturbineandthermalpowerStation”英文课件,依此作为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载体,课前充分准备,课上集中精力,在学生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principlesofSteamturbineandthermalpowerStation”课程的双语教学尝试工作。

第二次“principlesofSteamturbineandthermalpowerStation”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时,笔者对上次使用的英文课件做了大量的修改,在课前也用了更多的时间备课,同时阅读了北京大学李震老师主编的英文诵典《SelectedenglisharticlesforRecitation》,收获很大,笔者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自信心提高,笔者用英语表述的正确性、流利性、清晰性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principlesofSteamturbineandthermalpowerStation”这门课程仅从名称来看,大家就知道需要讲授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只有54学时。学时短,课业重,而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难点仍然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首先要克服对英语的恐惧。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用中文讲背景,并配合图示和板书;待学生理解后,再用英文课件把知识要点讲一遍,相当于用英语进行复习。整个讲解要求简明扼要,英语表述流利,从而使整个双语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现在笔者正在准备编写“principlesofSteamturbineandthermalpowerStation”的简易英文教材,做法是首先节选“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的英文原版教材,然后根据国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关于“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的实际情况,并对照“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的中文版教材进行取舍与扩充,将形成专业课程英语教材的初稿。笔者认为,经过5到10年的不断修改、使用、完善,该初稿有可能成为正式的出版教材。

知识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教学技能的展示也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新的挑战,也相应地带来了提高自身英语文化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机遇。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将不断学习、改进,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真谛。

三、结语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课程“汽轮机原理与热力发电厂”和“燃烧与环保”进行双语教学是市场需要、自我完善和技术交流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是同济大学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的具体措施。[2]在开展双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的层面,都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为只学习英语而开设双语课程,而是为了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了自我完善,这样的话,教师就在传授专业知识不松懈的前提下,将使学生和教师的人格都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4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程设计能力

作者简介:陈伟鹏(1974-),男,蒙古族,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武文斐(1964-),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内蒙古包头014010)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01-02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必要训练,是当前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受到严谨的毕业设计训练,是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和钢铁两大行业,大部分学生进入生产一线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对于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是培养本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时间短、技术资料积累少,在工作中有许多不足。例如:热能专业有电厂热能和冶金热能两个方向,在设计难度和评分标准方面对学生要求有所不同;由于缺少资料,部分教师在指导设计时只要求学生做系统示意图;部分教师布置工作量不饱满,而另外一些教师布置工作量较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完成;在布置设计任务和指导设计时偏重于书本理论知识,对于实际工程知识涉及较少。如工程图纸不规范,热工设备设计中只计算理论热量和产量等,不涉及炉体、炉墙耐火材料等。

以上问题不可避免的都会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相关教师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实践研究。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考核和培训

本科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对指导教师进行较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只有具备了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才能从事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考核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核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

首先,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技术职称是衡量教师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相关规定,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本科毕业后一般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基本可以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其次,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收集3套以上完成的工程设计资料。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特点,参考现有的工程图纸和设计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项好的工程设计都离不开对前人工作经验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指导教师在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前应收集大量工程技术资料,特别重要的是应有几套完整的工程设计资料。

最后,指导教师在独立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前,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毕业设计助教工作经历,并且经过考核才能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助教过程中要求年轻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将设计过程和相关资料充分掌握,并组织专门的考核来确认年轻教师是否能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培训。当今世界工程技术发展很快,无论青年教师还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在这方面教研室主要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所谓“请进来”,是指请相关设计院的专家来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可以采用设计方法讲座、带领教师一起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方式。所谓“送出去”,是指将教师派往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单位与专业设计人员一起工作。教研室与多家相关设计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到专业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并且要求教师至少参与完成一项完整工程设计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现场服务)。

2.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几乎占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在如此长的一个时间段中,完全靠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把握工作进度是不合适的,因此教研室制定了毕业设计总体进度表,以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工作进度,具体见表1。指导教师根据表1安排的各组的毕业设计任务,在各工作阶段最后一周检查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阶段性成果给出评价意见,要求该学生进行修改。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定期指导。由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零散,同时指导教师在承担毕业设计工作以外还有其他多项工作,因此不可能每天都到设计教室指导设计工作。教研室在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导教师工作时间安排,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周定期安排2个半天的时间指导本组学生。每次指导间隔为半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来完成工程设计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的工程设计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马上得到解决,如其他专业资料提供不及时、局部设计方案没确定、部分参数不知道等问题。

当出现部分问题不能马上解决时,正常的设计工作不能停止,而是在设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继续开展后续的设计工作,当问题解决后再来完成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按期完成设计工作,不会因为一个局部问题影响整个设计进度。

3.建立公正合理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1)规范各设计方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分别涉及热力发电厂、锅炉和冶金加热炉三部分内容。毕业设计题目的分配主要是根据就业意向由同学们自主选择。由于每个设计方向特点、工作内容有较大区别,在评价毕业设计工作时较难有统一标准。

教研室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工作需要制定了毕业设计应涉及到的重点内容。首先毕业设计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业项目,可以是工厂整体设计,也可以是锅炉或冶金加热炉整体设计。设计说明书要包括如下内容:完整工艺流程设计、热平衡计算、燃料与燃烧计算、空气和燃气管道计算、炉体钢结构和耐火材料选择等。特别是部分指定教师布置的题目为工厂整体设计时,除了进行全厂工艺设计外,还要求指导教师必须选取工艺中某一热工设备单独设计,来保证同学们在热平衡计算、燃料与燃烧计算、空气和燃气管道计算、炉体钢结构、耐火材料选择等方面得到锻炼。

(2)遏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针对毕业设计抄袭问题,教研室做了大量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最多带10位同学。要求指导教师在布置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如果题目大体相近,也必须做到主要技术参数不同,并且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按照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和技术参照进行设计和绘制施工图,其设计结果必须与指定参数一致。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设计的结果都与其他同学不同,进而遏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

(3)建立公正合理的毕业设计评分体系。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是对即将毕业的同学16周工作的主要评价,并放入学生档案跟随学生一起进入工作岗位。很多企业领导都会查阅学生档案,根据毕业设计成绩来考虑如何培养和使用新员工。因此每位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应重视自己的毕业设计成绩。如何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的毕业成绩是摆在指导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程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首先指导教师都希望本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这样他们不但可以顺利毕业,同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给领导产生一个好印象;但是如果没有原则的给每位学生都评定为较好的成绩,就不能起到鼓励优秀学生、鞭策落后学生的目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他们失去认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长此以往,会使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产生不信任,不利于本专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教研室规定总体成绩中优秀占15%,良好占25%,中等占40%,及格和不及格占10%。

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主要考虑三方面成绩:一是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阶段性工作结果的完成情况评定。二是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工程图纸完成质量评定。由指导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评定,该教师有教研室指定。三是答辩成绩。答辩分为自己讲述和教师提问两部分,答辩组的五位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讲述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评分,由答辩秘书取平均值作为答辩成绩。

学院会在每组学生中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二次答辩,来检查教师答辩过程中是否公正、公平,同时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结果是否符合学院要求。

三、结束语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研室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评价制度,重点加强了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考核和培训,加强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督,建立了公正合理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通过两年的实践发现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同学们的工程设计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J].中国冶金教育,

2006,(5):33-35.

[2]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7):86-86.

[3]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7):200-203.

[4]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9-32.

[5]王命平,王瑞萍,郭鹏.以施工图设计深度为目标指导毕业设计[J].中国冶金教育,2007,(3):32-38.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5

0引言

对于理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对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以理论为主,比较抽象,通过实习能够使教育回归实践,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使知识变活。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特别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校外实习基地拥有真正的生产环境和施工现场,本应是学生规范专业技能和素养的理想训练场。然而,“联系实习单位难”却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困境,其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高校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对实习场地和实习资源的需求增加,导致大多数实习单位无力接待;第二,企业担心大学生实习影响企业生产及其利益获得。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接收学生实习所付出的代价要大于收益,在没有政策鼓励和支持的条件下,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实习工作上。当前,高校联系实习企业往往凭借教师与企业的私人关系,还有一些学校因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失去了原来所建的实习基地。这表明,当前环境下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和校企关系松散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且大多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

鉴于以上原因,大学生实习质量不能保障,使得中国理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弱,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需要。以上种种问题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以满足行业人才的需要。在此指导思想下,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师开发了“本科生实践仿真教学软件”,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软件的设计目的

目前,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仅有一两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都是以参观为主,极少动手实践,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消耗企业资源。

鉴于以上原因,决定开发虚拟仿真实习场景,通过将本专业典型炉型和设备用三维软件建立实体模型,结合3D漫游、动画演示、模拟控制等方式实现生产现场的虚拟再现。该实习软件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炉型的认识、模拟生产操作、理论考试、操作测试等功能。旨在通过学生对本仿真软件系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外参观实习互相弥补,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得更加牢靠。

另外,该实习软件将燃料燃烧、炉内气体流动、炉内传热传质、工业炉控制系统等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师生针对炉型进行炉内各动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以及控制过程的模拟研究,为炉型结构优化、控制优化及操作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软件的主要功能

仿真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认识实习部分、模拟操作部分及考核部分。

软件主要仿真内容包括:(1)以冶金和高温陶瓷行业工业炉窑为主,建立典型炉型的三维模型。以实际生产过程为指导,编制各炉型操作系统。主要包括:二级网络任务下达系统、来料工艺设定系统、上料系统、控制系统、卸料系统、炉体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系统、质量追踪系统、炉内热过程模型系统,最终达到各系统协同操作、安全连锁,实现工业实际生产的真实再现;(2)冶金行业工业炉窑系统复杂,实际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故障。通过收集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炉窑运行系统相关故障及对应的处理方案,形成专用数据库,编制模拟生产过程随机故障系统;(3)编制考核系统。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软件,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并做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好的实习效果。考核系统分为三部分:炉型系统认识部分考核、“工业炉窑热工及构造”课程部分内容理论考核、工业炉窑典型炉型模拟操作考核;(4)编制仿真软件模块扩展接口。以便于教师日后对新炉型添加或新功能的开发。

学校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时,企业不会因为学生实习而调整生产,因此,学生参观过程中很有可能看不到工业炉设备的动作过程,再加上生产现场噪音较大,即便是有老师讲解,也听不太清。在本仿真软件的认识实习部分,首先以工业炉各系统、各关键设备实体照片展现给学生,并配有文字介绍,可以通过教师讲解或自学的方式了解各系统、各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操作要求。其次,以3D模型方式将工业炉窑全系统展现给学生,对于关键设备,软件中做了关键剖视图设计,教师可结合炉体及设备三维实体模型向学生讲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弥补实体照片不能观察系统及设备内部详细构造的缺陷。除此之外,软件中也包含了一些典型炉型实际生产过程的视频,同样,对于现场拍摄不便于直接观察的炉内情形,采用3D模型及动画方式进行展示,学生可将模拟现场与实际现场进行对比,加强对工业炉窑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企业参观实习是绝对不允许动手操作的。首先是因为学生不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很有可能发生误操作,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另外,学生大都不了解各设备的操作规程,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学生对设备动手操作。在认识实习基础上,生产模拟部分实现了对生产操作的实训,人机交互界面由仿真控制界面和虚拟被控场景两部分组成。仿真控制界面中的图形界面、操作手柄图案、操作按钮等的逻辑关系与生产现场保持一致,既有生产总览界面,又有各子系统分界面,便于学生分步骤练习。生产模拟部分主要操作内容包括:开炉前各系统(各气体系统、循环水、冷却水系统等)准备、各安全设施检查、上料系统上料过程、物料在炉内的运动和加热过程、炉内各部分温度控制、压力控制、卸料系统卸料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系统间的安全连锁、相互配合等。教师结合讲解在软件上进行生产过程模拟操作,向学生介绍各系统及设备性能、各系统间相互关系、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并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生产操作。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由于气体压力不足或电压波动等突发情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本仿真软件中,也将随机产生常见的生产故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进行这一系列的模拟生产现场操作,使学生非常直观地学习工业炉的系统组成及生产操作过程。

在仿真软件的考核部分,设计了三种类型的考核内容,包括:认识学习考核、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三部分。该软件可对学生的操作即时给出评判结果,计算机详细记录学生在实训平台上的所有操作,后台实时计算。操作完成后,系统在基础知识、操作步骤、资源消耗、产品质量、产量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将操作记录和操作结果分类统计,根据指标评价体系,给出量化考核成绩。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6

关键词:热能;培养体系;修订

作者简介:孙文卓(1983-),女,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李焱斌(1981-),男,湖北黄冈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辽宁 抚顺 1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37-02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以求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专业化,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因此,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从热能专业实际需求及专业面临的行业特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此,制定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石油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定位的热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鉴于此,本文将对本校热能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探讨分析,并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以便完善和促进该专业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制订符合行业特色和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一、热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

热能专业培养体系是以落实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实现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为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包括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体系、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热能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是在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从事设计、制造、生产、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能在其他行业从事动力机械与热能设备的设计、运行、产品开发及实验研究等科研工作。

2.基本要求

该校热能专业培养体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整体掌握该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燃烧学、锅炉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例如内燃机原理与设计、设备换热设计与计算,石油行业所需专业技术;具备本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金工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为依托积极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研究、计算、科研开发、调研、查阅文献等科研技能;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使教学计划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以求学生所学能与当前就业环境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目标与就业相结合,以达到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对某一学科深入了解的同时能够对该学科领域科学也有所了解,从而能适应当今社会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社会发展特点。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实行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培养模式。传统的热能专业培养方案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模块。其中素质教育课程77学分,基础课程33学分,专业课程28.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40学分,这种传统的培养方案显然与当今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不适应。[1]现有培养体系所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知识体系不健全

以往学校按专业统一招生,且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上课,所有方向的学生一起上课,并接受一样的专业课技术,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专业课,造成热能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有一个方向。因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涉及到的业务知识太窄、与石油化工类院校教学的要求相冲突,使得学校教学特色形如虚设,不能满足石油化工类企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2.专业课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在课程课时分配上存在非常不合理现象,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政治、英语、数学比重非常大,虽然这三门课程是基本的基础课程,但是却别于之前的高中教育。大学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专业化、技术化,而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寥寥无几。在学分硬性要求下,被削减课时的只能是专业课,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不会实践,只适合考试,这都远远与大学培养目标相违背。

3.教学内容笼统化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取舍时,不能做到取舍恰当。对于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经验公式,可简单介绍即可,对于专业核心理论基础一定做到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不是按照教材系统的讲解,不区分重点,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对于辅助知识,可作为重点部分参考资料简单概括或让学生自学。

4.教学方法单一

多采取“灌输”式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发挥所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存在高分低能现象,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是失败的。

5.教学与实践不能结合

根据本校该专业行业背景特点要求,学生的实习基地需要选择石油化工类行业,而这类企业最注重的是要求生产过程安全。由于学生实习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对企业的管理也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企业往往会把学生的实习当做是额外负担,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即使勉强接收,由于现场繁重的工作量,也很少有师傅会单独抽出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解,再加上学校也不太重视,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培养体系修订研究

为了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笔者根据热能专业培养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该专业就业特点,对热能专业培养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加强了专业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加强专业培养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1.基础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

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素质教育类课程和专业所需基础类课程。素质教育类课程可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教育课程,共75学分。基础类专业课程应包括大学计算机语言、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子技术基础,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和专业英语等,共54学分。专业基础课程强调扩宽学生专业领域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教学培养的需要。

从这几年的课程教学安排中可以看出,热能专业课程在内容设置和前后衔接、互补等方面亟需完善。课程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课程的安排时间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专业课程应安排在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这样使课程教学的内容具有层递关系;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应该有所轻重取舍。例如热工基础中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之间有非常大的关联性,某些内容在三门课程中都是重点,有些内容只是其中一门课程的重点。因此,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可以使课程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该使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安排合理到位,并突出重点,分清内容主次。因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围绕学校对热能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安排的。

2.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如何在有限的课程计划中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难点。所开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外,主干专业课程有锅炉原理、锅炉结构设计与计算、汽轮机原理、热力发动机构造、热力发动机原理、热力发动机动力学、热力发动机设计、热力涡轮机原理、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是本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即所有专业课程的掌握都是建立在对这三门课程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锅炉是工业生产中主要的热动力设备,主要用于热动力企业,这些企业通常都离不开锅炉设备的运用。汽轮机是一种原动力机,是锅炉设备配套使用的主要热动力设备,主要用于火力发电、驱动风机、水泵、船舶等。热力发动机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原理、构造、设计等。制冷与低温技术主要介绍了制冷的基本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业中,因此,热能专业还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其中,考虑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和充实,根据方向不同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有所侧重。[2]

3.教学实践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培养体系的修订应对原有培养体系实践环节进行改观,注重对专业课程设计、实验、实习、专业认识和工程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加强,以解决热能专业多方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企业对专业人才技术需求专门化之间的矛盾。[3]在培养方案中可设计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形成热能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分布在各个学期中,所占学分比例可为20%~30%。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贯穿于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热能基础实验。该课程综合了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实验内容,将其中的几个相关实验可进行适当的组合,专业课实验主要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

四、结论

在对原有热能专业培养体系认真剖析的基础上,根据在学生日常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学生培养修订措施。新的培养体系体现了重基础、宽专业的基本思想,将会使热能专业教学更加完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起来,实施多元化热能专业人才培养。这种改进后的培养体系将会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热能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战洪仁,张建伟,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9-21.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7

关键词:农林高校;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迎来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社会和企业对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质量,对人才的知识深度、广度和对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核心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林业装备系统总体及其子系统技术的掌握程度,拓展学生在林业装备系统上运用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中核心知识的科研能力,是农林类高教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4]。

1课程教学剖析

1.1课程内容

“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液压与气体传动、泵与风机、林业机械等专业及特色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目标包括:掌握工质的热力学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热工转换的规律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学会基本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通过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基本理论、对流换热基本规律、黑体辐射基本定律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基本的传热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掌握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流体上的作用力分析,能够推导流体动力学方程的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针对黏性流体,能对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判断;能够对“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实验数据综合分析工程中的现象及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总体来看,本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以及工程流体力学三大板块的内容,是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学习,拓展到实际的工程问题,所以本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工程应用性也很强;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涵盖了本应三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内容,知识难点聚集、微积分公式众多、三大知识板块思维跨度大、学生融会贯通掌握难。但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情况。

1.2教学思路

目前,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授课42学时,实验授课6学时。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多,理论授课课时较少,矛盾突出:(1)学生由固体学科切换到流体学科的学习需要较长适应期;(2)课程中较多章节内容抽象,且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及专业的概念铺垫,加之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更新较快,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3)教学内容和后续专业及特色专业课内容衔接性不够紧密;(4)从内容的充实性和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要求,但是对接林业机械领域最新技术,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当前的课程建构仍无能为力;(5)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涉及具体的机械装备系统,使得同学们对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欠佳,这些现状使得提升教学效果难度较大。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结合农林类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思路:(1)授课时,使学生从机电系统、固体力学等学科的思维中切换出来,将空间观测法跟同学们探讨透彻,基于空间观测法开展“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2)在教学大纲中删除过于抽象、应用面较窄的教学内容,深入讲解与后续“液压与气体传动”“泵与风机”“林业机械”等课程关联度较深的内容,为专业及特色专业课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3)结合在林业机械领域与“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紧密关联的科研经历,探索寓教学于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授课模式,强化同学们对“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认知,显著提升同门们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4)注重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切入问题角度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在明白问题的同时更养成学习思考问题方法的习惯;从固体学科到流体学科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在跨越的过程中,使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以后培养同学们提出、解决林业机械领域学科前沿性、热点性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构建探讨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硬性发展要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速推进的浪潮之下,农林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所以基础专业课程构建更需获得与之地位匹配的重视。一方面,基础专业课课程构建要体现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内容要很好衔接并服务于核心专业课、特色专业课,为学生后期毕业设计、研究生科研深造做好铺垫。

2.1课程内容深度衔接核心专业课

“林业机械”是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内容涵盖林业动力、整地、清理、苗圃、造林、抚育、保护、防火、采伐、采摘、智能化等机械。其中,和“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包括动力、清理、保护、采摘等板块。林业动力机械(包括泵、风机)涉及“工程热力学”中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问题,同时也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可压缩混合气体压强、温度变化和装置的动力匹配问题;林业清理机械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不可压液态水在管道内部的流动,在雾化器内的流态分布、出口后雾化粒径分布等复杂多相流问题,如图1所示;林业保护机械中喷雾射程、喷雾穿透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可压缩流体空气的外部流动及耦合风场、雾滴的多相流动问题,如图2所示;林业采摘机械中,基于负压的采摘系统涉及可压缩流体空气的管内流动问题。从衔接核心专业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林类高校“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深耕“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而“工程流体力学”应该是重点中的重点;另一方面,也好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传热学”也要适度调整。

2.2匹配三大板块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建议协调、平衡三大板块的课时占比,同时明晰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工程热力学”(热能的间接应用)板块中,我们将实现热力学能向机械能转化的媒介称之为“工质”,媒介一般是“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工质热力学性质及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等课程内容和专业核心课程林业机械吻合度较好。“工程流体力学”中,对流体的终结性定义是“抓不起来的物体”,一般性的定义是“气体和液体”的总称,但课程内容中流体基本概念的铺垫、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及黏性流体等课程内容都是基于不可压的液体,同为流体,但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及研究重点相差甚远,“气体”这种流体相关课程内容的缺失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知识结构缺陷。“传热学”(热能的直接应用)中,对导热、对流传热(混合传热,主要是流体和固体之间)、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工程应用等课程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但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对传热学中的知识需求很少,仅仅在脉动燃烧技术这一研究领域有所涉及。总体来看,不管是“工程热力学”中的“工质”,还是“工程流体力学”中的“气体”,再或者“对流换热”中的“流体”,其中“气体”是课程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和林业机械这一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最大公约数”。鉴于此,“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总体上可以维持不变,部分章节可以简化,不重要的知识点减少不必要的推导,侧重理论、公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可省出一部分课时。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合理缩减“传热学”的课时,对辐射传热只做一般性介绍;考虑到相似原理在流体力学的试验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可以在这里对相似准则进行深入讲解,省出较多课时。将“工程流体力学”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省出来的课时分配给这一部分;增加可压缩流体“漩涡势流理论”“相似理论中的量纲分析法”、包括气体动力学中“扰动在外空间流场中的传播”及“管内气体的流动”等内容,以匹配林业机械核心专业课。

2.3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

目前,流体力学板块中关于可压缩流体的课程内容匮乏,教学中会鼓励同学们在mooC上寻找优秀资源进行线上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板块,我们在体力学的范畴内将研究运动的方法由拉格朗日法提升到欧拉法,这是一个显著的改变,也是重要的进步,通过这一步,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意识。

结语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8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冶金工艺及热过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40-01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组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矿冶系热工教研室,1985年组建冶金热能系,从1991年开设招收冶金热过程方向研究生。前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主要由贺友多教授、李保卫教授领导下的冶金研究所完成。2001年与有关学科合并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学院,2001年建立热能工程硕士点,2005年增设工程热物理硕士点。学科现有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两个工学硕士点,一个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是自治区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内蒙古地区的特点,已充分发挥了钢铁和煤炭资源优势,围绕地区行业需求,形成了“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冶金热过程”、“稀土冶金传输过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优秀学术梯队,获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化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钢铁企业、热能行业发展急需要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艺与热过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教育平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冶金工艺流程,掌握冶金领域的热工过程、主要热工设备的构造原理和结构特点,认识各种冶金设备在热工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热工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用热理论分析研究冶金工艺流程各环节的热量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

钢铁及稀土冶金行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更好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钢铁、稀土等支柱产业结构更新的需要服务,在本科教学中优化及整合教学资源,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对冶金和热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课程基本情况

本课程所讲授的冶金热过程主要有:加热、熔炼、烧结与煅烧、干燥、焦化、相变(凝固、结晶、汽化与冷凝等);本课程主要涉及的热工设备有: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烧结机、球团焙烧炉、回转窑、各类熔炼炉窑、各类竖炉和流化床炉、连铸相关的热设备,各类热回收设备(换热器、蓄热室、热管、余热锅炉等)。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热传输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涉及到了冶金的从烧结到连铸的所有工艺,工艺繁复,设备众多,涉及到的热传输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中穿插有稀土冶金方面的四个学时,增加了课程的特色,但是内容较多。这些都为本课程的讲授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本课程和实际冶金工艺结合众多,非常需要现场的实际介绍,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才能更好的看清设备背后的理论知识。但是从目前来看,很难找到这样系统的见习机会。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同时,本专业又非冶金专业,也为本课程教案的编排带来很大困难,往往对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组织与整合冶金工艺的教学资源,例如现场录像,冶金工艺动画等,首先让学生对整个冶金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1]。同时编写适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冶金工艺及热过程的教案,满足非冶金专业冶金教学的要求。

2组织与整合教学资源手段

(1)利用当地优势,邀请包钢技术人员在课程开始的前两个学时对冶金行业和冶金工艺进行介绍。冶金行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行业,通过这两个学时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冶金工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收集及整合冶金工艺方面的录像、动画等,重要的是,合理的穿插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连铸过程中,钢液的液-固变化,及后续的冷却,可以用动画演示,增强教学效果[2]。在有关工艺及设备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模拟动画和工程录像对冶金工艺及设备进行解剖和分析,使原来黑板上难以讲解透彻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冶金过程及其热工过程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国外许多大专院校的工程专业相继开设了有关“传输现象”的课程,传输理论成为与力学、热力学及电磁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70年代初,美国盖格教授主编的“冶金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出版。该书将传输理论引入冶金热工过程,使冶金热工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将传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热量传输的知识附着在工艺上,讲授给学生,让其用专业和理论的观点观察冶金工艺的方方面面[3]。

(4)在完善《冶金工艺及热过程》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新的《冶金工艺及热过程》教案。教案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仅起教的作用,而着重起导学的作用。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并参考三到四本精品教材,同时吸收优秀课程的成果,同时照顾到非冶金专业的特点。参考其他院校的冶金工艺课程教案,结合多套教材,进行编写,做到涉及方面广,适度的深入。同时希望能找到一本适合非冶金专业用的冶金教材,也为学生们学习找到一本好的参考书。开发系列课件,改善内容的条理性,有效解决专业课时压缩和信息量大的矛盾。将课程相关资源上网,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扩充性资料索引,包括相关教材、相关的教学网站和资源等,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5)利用我校在钢铁冶金上的教学优势,安排专项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原理验证、主要技能训练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冶金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相应的方法分析解决冶金生产的实际问题。

3课程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钢铁冶金流程及工艺,拓展有色冶金及稀土冶金的认识,对主要的工艺及设备有必要的了解,同时对冶金传输现象在冶金过程中的作用有比较好的掌握,顺利地转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适应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

致谢:内蒙古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07203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朱光俊,杨艳华,曾红.“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与职业,2009(8):133-135.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9

关键词:电力行业;能源与动力;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3-02

能源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能源类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制订与修订过程中,与能源相关的专业随着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本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和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原则,与能源相关的专业从第二版的“热能核能类”中的四个专业经历第三版中的“能源动力类”的两个专业后,发展到2012年第四版“能源动力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过程中的专业调整,不仅为我们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新任务。

我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开始本科生教育工作,是一所电力行业为背景、特色鲜明的行业类院校。“热自”专业(即现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设置于学校创立之初,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尽管专业名称经历了“热能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变化,但是专业建设始终本着为电力行业服务的宗旨,努力打造“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侧重于培养电力行业内的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电力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在专业建设方面,结合自身专业的背景情况,深入思考,在专业建设的某些方面又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专业方向的设定

201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版中能源动力类二级学科门类下列的专业仅存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专业,使得该专业转型成了一个“大能源”范畴内的专业。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说,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以为电力行业培养人才为主,是侧重于电厂的热能动力,这个主线条不应改变。但同时考虑到即便是电力行业内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之中也要“术业有专攻”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既不能过于宽泛,又不能过于单一,培养方案最好能够体现在一定行业领域的多元化培养。

人才的培养源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培养方案应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为首要目标。多年来,我校教师与电力行业企业紧密接触,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一定的跟踪,在掌握一定信息的情况下了解到,电力行业内所需要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从以往传统的电厂运行人员为主,已经悄然衍生出污染物控制、清洁能源、节能、能源管理等多种人才的细化。

综合前面专业设置变化和人才需求细化两种情况,我们结合学校多年来对电力行业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以专业方向的多元化设置为切入点,在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的设置,凝练和体现出三个专业方向:电厂热能动力、洁净发电技术和节能与能源管理。“电厂热能动力”方向继续秉承和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旨在培养电力生产运行、检修方面的人才;“洁净发电技术”方向紧跟我国的能源和环保的发展趋势,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污染物控制和新能源方面的素养;“节能与能源管理”方向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展节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培养有节能意识、熟悉节能管理、掌握一定节能技术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决定着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知识储备,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配置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即要形成较为完成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又要能体现出的专业方向的设置。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学科,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为了合理配置课程,我们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在这四个模块中除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本身的直接关联度不大外,其他三个模块都与专业关系密切。

考虑到“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汽轮机技术”、“热力发电厂”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这些课程的知识是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和具备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将这些课程设置在必修的专业领域课程模块中,以确保每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些课程。

而在体现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方面,我们在灵活性较大的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动足脑筋,在满足学校课程学分设置的前提下,在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精选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都与各自的专业方向相契合,比如“电厂热能动力”专业方向设置“单元机组及集控运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机组”等与电厂实际联系紧密的7门课程,“洁净发电技术”专业方向设置“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与清洁发电有关的8门课程,“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设置“能源管理与审计”、“节能技术概论”等能源管理类的8门课程。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又将拓展选修课中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相互打通,允许学生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的选修灵活性更强。

在集中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设置中,继续秉承“重传统,拓方向”的思想,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要求参加下电厂的专业实习、仿真实习和“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三大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以保证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电力特色。此外,对三个专业方向又各自设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环节:“电厂热能动力工程课程设计”、“洁净发电技术课程设计”、“节能与能源管理课程设计”,来体现专业方向侧重的不同。同样也允许学生跨专业多选其他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我们从外面引进高水平人才来补充新专业建设所需的专业教师扩充我们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我们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上海市“东方学者”两名,提升了师资队伍在分布式能源与制冷领域的专业水准;从电力行业的研究所和一线企业引进了经验丰富的高职称人才和实验人员,增加了有工程经验的师资力量。

其次,我们从培养自身教师入手,通过进修学习、产学研合作、“双师计划”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水平。近几年,我们选送了1名优秀教师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风能发电方面的学习交流;先后选送若干名教师去西安热工院、外高桥电厂等行业内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每年都有序地选送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的培训。

最后,我们还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在新教师入职初期,我们要求新教师都必须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在教学方面,提出“先做学生再做老师”的要求,无论新进教师在科研上有多深的造诣,规定新进教师第一学期随老教师听课、辅导,并由专人传、帮、带。第一次开课前需通过内部试讲后才能踏上讲台。

四、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任务,明确出3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和3门专业主干课程。对于这几门课程先后进行主干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等几轮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的主干课程已全部成为校精品课程,4门课程为市教委重点课程,3门课程进级上海精品课程行列。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面向行业一线的热力透平类课程教学改革》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培养方案更好的执行。

五、结束语

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力特色鲜明,在多年办学经验和基础上,结合电力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如何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能源动力工程人才方面进行以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专业建设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永远没有终点,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我们还将继续积极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87年(第二版),1998年(第三版),2012年(第四版)

[2]杨晴,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66-68.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篇10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人才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6-02

新能源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都在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实现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过渡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必然之举。中国将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特别是近年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新能源电力的两支主力军迅猛发展,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新能源电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能源专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需求的人才,既有巨大的机遇,也有很大的挑战性。

为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自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紧急下达《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但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起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培养什么样的新能源产业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怎么样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资源优势开设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发展形势

自2007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风电装机1893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万Kw,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至2012年底,全国新增安装风电机组7872台,装机容量1296万Kw;累计安装风电机组53764台,装机容量达到7532万Kw;风电并网总量达到6083万Kw,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2013年我国风电又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492万千瓦。2014年我国风电发展目标为1800万千瓦。根据2014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十二五”第四批风电项目计划显示,列入“十二五”第四批风电核准计划的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760万千瓦(27.6Gw)。从2011年开始,我国为把握风电发展节奏,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开始制定风电项目核准计划,前三批风电核准规模分别为2683万千瓦、1676万千瓦(后又增补852万千瓦)和2797万千瓦。至此,“十二五”以来拟核准的风电项目规模累计已超过1亿千瓦。

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自2009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也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5Gwp;截至2013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0.66Gwp,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8.16Gwp。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9Gwp,比2012年增长28%。2013年,就新增光伏装机而言,中国、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市场,而德国则退居第四。中国2014年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是全年新增光伏装机14Gwp。根据《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与发展目标如表1所示。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全球太阳能光热发电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截至2013年底为止,美国已有5座大型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投入运行,规模都在100mw以上。其中美国nRG能源公司联合Google、Brightsource公司投资22亿美元在加州莫哈维沙漠建设的太阳能发电站于2013年成功发电,装机规模为392mw,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塔式电站。美国能源部SunShot计划光热发电的研发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75%的成本削减,在不依赖政策补贴的前提下将光热发电推至每千瓦时6美分甚至更低的水平。欧洲早在2009年12家跨国公司在德国慕尼黑签署协议,计划投资4000亿欧元在北非建立太阳能热发电厂,10年后开始供电,据估计到2050年,该项目在北非的发电厂将满足欧洲15%的用电需求,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拟建中太阳能发电厂同类中最大的太阳能项目。此外,西班牙、南非、印度、智利、摩洛哥、以色列、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以及澳大利亚都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光热发电的兴建,印度已有50mw规模的电站并网运行。中国在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建设了首个规模为1mw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于2012年8月成功发电,但还没有商业化规模电站。可以预见,随着国外太阳能光热发电公司进入中国和国内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未来十年将在太阳能光热发电方向上大有作为。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将原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应地,风动专业也将面向更宽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需求,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特别是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的主战场不能较好地定位,致使专业课程体系达不到市场的期望值,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怎样设计仍需继续研究探讨。从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需求上来看,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培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经济水平还欠发达,从读大学所付出的成本上来看,大多数学生期望接受到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二是用人单位企盼招收到适合于工程技术需要的、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对于专业设置,国内其它专业的普遍做法是根据就业渠道下设专业方向。专业必须有支撑产业为基础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本文提出“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大类专业,以产业为支撑开设专业方向”的观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必须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就业主战场,分别面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工程、太阳能发电工程三个主要领域,设置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全国已有3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2013年5月19日,“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指出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正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公布的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定位(如表2所示)。总体上来看,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呈现自由发展、特色发展的局面,这有利于各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同时应注意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共性、相通性问题。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能源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a类),但专业核心课程各高校有所偏重;另一类则是专业方向针对性较强,更强调职业能力培养(B类)。例如风动方向加强了力学、机械、电气方面的课程模块,太阳能方向则强调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的课程模块,但缺少光学、热学、电气工程方面的教学。

表2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a类:

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应用电化学、固体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概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核能发电概论、氢气大规模制取的原理和方法、能源与环境、燃料电池概论、薄膜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热泵技术、能源低碳利用技术、matlab及其工程应用、CFD软件应用等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理论基础,掌握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专业知识

B类1:

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与CaD、、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电机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风力发电原理、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液压与气压传动、风电场电气工程、风电机组控制与优化运行、风力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风电机组测试与认证、风电场施工与管理、风电场建模与仿真、风力机设备材料、新能源材料、近海风力发电、风能与其它能源互补发电系统、风电场并网、风力发电机组计算机辅助设计、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等面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工程等

B类2:

福建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学、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材料热力学、单片机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磁性材料与器件、光电子材料与技术、太阳电池物理、光伏工程与技术、光热工程与技术、固体发光材料、半导体材料、电化学基础、磁熵变材料与磁制冷技术、传感材料及其传感技术、X射线分析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先进功能材料、光电薄膜与器件、锂离子电池原理与技术、材料设计与模拟计算、纳米材料与应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太阳能光热转换理论及设备、太阳能热利用、薄膜材料与技术、光源设计与应用技术等面向太阳电池及其它新能源材料技术研发

应当指出,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可能完全为企业的需求而量身定做;即使课程体系相同,但由于学校资源的差别和培养方式、途径及方法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类型、质量与层次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新能源本科专业教育主要考虑人才质量的基础性、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与可拓展性。专业基础课应该以能源科学为基础,兼顾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设定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

以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应针对风机制造、风电场、太阳能发电站三个就业领域,结合学校现有学科与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定位于既具有较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专业方向的特长。为此,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我校的学科优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增设太阳能发电工程方向。主要面向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站及并网工程,同时兼顾太阳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为太阳能光热发电储备人才,开设材料科学、光学、热学、电气工程等模块的课程,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电气工程,使学生具有材料科学、光学、热学理论基础,具备电气工程的职业能力。目前我校已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太阳能方向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呈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太阳能光热发电也未雨绸缪。为适应新能源电力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大类专业,以产业为支撑开设专业方向”。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专业方向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分别面向风机制造、风电场工程、太阳能发电工程三个主要领域,专业基础课应以能源科学为基础,兼顾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设定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新能源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面对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全球都在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整合各校相关的资源优势,推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打造新能源专业品牌。

参考文献:

[1]熊怡.论道学科学专业建设,共话新能源人才培养――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1):26-28.

[2]熊怡.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道与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3,

(21):38-41.

[3]陈建林,陈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20-25.

[4]杨晴,陈汉平,杨海平,等.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29-31.